莫偉強,郭偉軍
(1.長治市畜牧局,山西長治046000;2.山西隆克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山西太谷030800)
偽狂犬病(PR),又稱Aujeszky 氏病,是由皰疹病毒亞科、水皰病毒屬的甲型皰疹病毒引起的危害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新生仔豬死亡率可達100%。
偽狂犬病在1813年首次發生于美國的牛群中,1902年由匈牙利學者Aujeszk's 證明為病毒引起:1934年由Sabin 和Wright 確定為皰疹病毒。1947年劉永純在我國分離到PRV。目前該病呈世界分布,我國也廣為流行,是當前危害養豬業的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目前,PRV 血清型只有一種。但近年來,PRV 不斷發生變化,在流行過程中有毒力增強的現象。至今為止的所有疫苗都只能抑制臨診癥狀的出現,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動物一旦被感染,病毒可在動物體內呈長期潛伏感染狀態,難以清除。有時,在受到體內或外界因素的刺激后,病毒還可被重新激活而排毒傳播。因此,早期快速而準確的檢測CDV 致病毒株對有效控制CDV 的流行具有重要意義。
PRV 病毒的分離鑒定被認為是檢測病原的金標準,因該方法比較耗時,而且所需材料較高,一般作為新方法建立驗證方法。常采用細胞培養方法分離病毒。采用病豬的腎臟、腦、肝、脾及扁桃體等組織,勻漿后加適宜的雙抗(青、鏈霉素)制成乳劑,離心(3000rpm)10 分鐘,取上清液接種培養成致密單層的細胞,觀察直至出現特征性細胞病變(CPE),鏡檢觀察細胞中有無核內包涵體。這種方法敏感性較差。
電鏡技術可以直觀、準確的鑒別病毒,根據病毒的形態、結構和大小等不同特征,可以做出診斷。電鏡下,PRV 病毒粒子為橢圓形或圓形,二十面體立體對稱。位于細胞核內的無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徑約110~150 納米,位于胞漿內的帶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徑約為150~180 納米,囊膜外有呈放射狀排列的纖突。該方法直觀、快速,但該方法比較復雜,一般僅限于以研究為目的的應用。
3.1.1 瓊脂免疫擴散試驗(AGID)
自從Gutekunst D E(1997)首次報道了利用微量瓊脂擴散試驗檢測豬血清中PRV 抗體以來,由于AGID 技術操作簡單,結果準確,無需特殊設備,與SNT 技術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廣泛應用于基層獸研單位和大型豬場的現場定性診斷及豬群隱性無感染的普查。吳斌等(1997)將AGID 和SNT 進行了比較試驗,發現與SNT 的陽性符合率為94%,可以作為一種檢測偽狂犬病和抗體水平的檢測。代明娟等利用AGID 技術對5個豬場進行了抗體檢測,結果分析表明豬場的血清陽性率為80.0%,顯示了AGID 技術的簡便和快捷。
3.1.2 乳膠凝集試驗技術(LAT)
乳膠試驗凝集技術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將抗原先用乳膠包被,然后再與相應血清反應,如幾分鐘內發生凝集,可判定有PRV 感染,幾分鐘內即可得出結果。邱德新等應用血清中和實驗(SNT)和偽狂犬病乳膠凝集實驗(LAT)診斷試劑盒進行了PRV 抗體效價測定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兩種方法檢測結果符合率高,特異性強,LAT 比SNT 敏感、快速簡便和實用。唐勇在克隆表達的基礎上建立了gG-LAT 和gE-LAT。結果表明,gG-LAT 特異性強、敏感性高,可用于區分gG 基因缺失疫苗活苗免疫豬與自然感染野毒的血清學陽性豬;gE-LAT 特異、敏感且重復性好,能顯著區分gE 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豬血清和野毒感染豬血清,可用于豬偽狂犬病的鑒別診斷。此法需時短、特異性較強、簡便、實用,利于基層獸醫單位和規模養豬場推廣應用。LAT 操作簡單、方便、快速,且敏感性高、特異性強,適用于疫病監測或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種豬群檢疫凈化陽性豬初次篩選。
3.1.3 反向間接血凝試驗(RPHA)
程由銓等應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建立的RPHA 檢測PRV 抗原,并與VI 比較,發現RPHA不僅特異性強,且與VI 有同等的陽性檢出率。但RPHA 試驗設備要求低,操作簡便,結果直觀,更適合于基層使用。
3.1.4 病毒中和試驗(NT)
作為病毒檢測的經典方法,是世界上多數國家診斷PR 的法定方法之一。通常應用已知病毒檢查待檢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該方法操作簡便,可在PK15、雞胚成纖維細胞中進行。判定標準有觀察細胞病變、免疫熒光染色等多個標準,但結果往往帶有主觀因素。雖然NT 有較高靈敏度,是一種常用的診斷方法。但該法操作繁瑣,工作量大,且受技術、細胞等條件限制,給臨床應用帶來一定的困難。
ELISA 檢測法已被廣泛應用PRV 的檢測,ELISA 在PRV 的早期感染、持續感染中均得到應用,并可以同時用于特性抗原和抗體的檢測。在診斷方面,定期采血監測正常豬群中PRV 抗體的ELISA 效價,當豬群出現癥狀后,根據ELISA 抗體升高的程度判斷是否存在感染PRV。母源抗體的存在對疫苗的免疫效果產生影響,常應用ELISA 檢測方法對疫苗免疫后血清中抗體的情況進行調查。
3.2.1 間接ELISA
Mout (1978)、A fshar(1987)、蔣 玉 雯(1988)等分別建立了檢測偽狂犬病病毒抗體的間接ELISA 方法,為ELISA 敏感性高,且快速、簡便,適于大面積血清學調查。王勇等用gE 鑒別ELISA 試劑盒調查某豬場流行情況,母豬陽性率為81%,但缺點是此種方法費用昂貴,難以在基層推廣。
3.2.2 DOT-ELISA
該方法是一種以硝酸纖維素膜等固相化基質膜為載體的ELISA,用于檢測抗體或抗原,具有簡便、經濟、結果判定直觀等優點,但是也存在結果判斷主觀性強的不足。李克榮(1989)、李健強(1990 ) 等分別應用混合纖維素酯微孔濾膜作固定支持物,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SPA 建立了斑點-ELISA(DOT-ELISA),該法檢測PRV 抗體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等優點,使ELISA 方法可用肉眼觀察結果。其敏感性明顯高于SN,適合大面積血清學普查。該法不僅繼承了常規ELISA的優點,而且還具有抗原用量少、節省材料、不需特殊儀器、結果便于長期保存、快速簡便等優點。
3.2.3 單克隆抗體夾心ELISA
單抗夾心ELISA 是將單抗的特異性與ELISA 方法相結合起來,使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大大提高。苗得園等(2001)建立了由單抗介導的檢測PRV 的單抗夾心LAB 一ELISA 方法,結果表明,該方法不與其他常見病原體產生交叉反應,病毒的最低檢出含量為8.9 微克/毫升。檢測時最佳采樣部位是豬腦及扁桃體。對人工感染兔、自然感染豬以及臨床可疑病豬的檢出率分別為75%、75%及72.7%。本方法將特異性單抗和生物素一親和素系統引入傳統的ELISA 中,是一種具有良好特異性及較好敏感性的診斷方法。
3.2.4 雙抗夾心ELISA
雙抗體夾心ELISA 是PR 臨床診斷和進出口檢疫的一種簡便而可靠的方法。祁小樂等(2004)利用所制備的兔抗PRV IgG 和McAb 建立的單克隆抗體雙夾心法,最低病毒檢出量為200 微克/毫升,與動物實驗、病毒分離和中和試驗符合率較高。婁高明等利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對人工感染兔和自然感染豬的組織臟器進行檢測,抗體包被量為5 微克/孔,酶標抗體工作濃度為1︰200,結果發現扁桃體、腦和肺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心、肝、脾、腎等組織。與VI 和電鏡比較,三種方法PRV 的檢出率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是將免疫膠體金技術與層析分析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的一種快速免疫學檢測技術。該技術最早用作電鏡的示蹤標記物,并逐步應用于傳染病檢測。白靜等在國內首次研發的用于豬PRV gE 抗體檢測的免疫層析試紙條,無需任何設備20 分鐘內可檢測抗體效價,該試紙條具有快速、簡便、靈敏、特異性好等特點,非常適用于基層實驗室和養殖戶。廖文軍等以純化的抗人紅細胞單鏈抗體(SeFv)-PRV gE 蛋白雙功能融合蛋白為診斷抗原和膠體金標記物,以羊抗豬IgG 包被硝酸纖維膜作為質控帶,制作檢測PRV gE 抗體的雙抗原膠體金試紙條。試紙條在室溫保存6 個月,其特異性和敏感性沒有明顯變化;與美國IDEXX 和法國LSI gEELISA 抗體檢測診斷試劑盒檢測結果比較,1164份豬血清的符合率均為90.55%。制備的膠體金試紙條具有操作簡便、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的特點,可用于PRV 野毒感染的快速篩查。
核酸雜交技術是一種分子水平的檢測技術,是利用堿基互補原理檢測目的核有酸片段具有敏感性、特異性強等特點,其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特異性探針標記,目前常用的標記物有同位素、生物素及地高辛等。Rirt1e 等首次使用核酸探針技術鑒定了野外分離的PRV ,從而獲得了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國內也存在利用探針檢測技術的研究,采用32P 探針標記PRV 全基因組和重組質粒應用斑點雜交技術,從而獲取培養物中的PRV 存在信息,能檢測出10 皮克的PRV-DNA,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PCR 技術用于PRV 診斷使診斷技術提高到基因水平,該技術是上世紀80年代建立起來的一項體外酶促擴增DNA 新技術,可用于PRV DNA 的擴增,也適用于檢測PRV 潛伏感染豬。并且能快速鑒別PR 疫苗毒與野毒。該方法具有簡便快捷、靈敏度高和特異性強的特點。
近幾年來,有不少報道運用熒光定量PCR用于傳染病的診斷,表現出了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顯示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實時熒光PCR與普通PCR 相比,其特異性和靈敏度都要更高。萬超以偽狂犬病毒(PRV)保守的gE 基因序列為參考,建立的一種快速定量檢測偽狂犬病毒的熒光定量PCR 技術。該方法線形范圍為1.0×102~1.0×107 拷貝/微升,靈敏度達102 拷貝/微升DNA,比常規PCR 高10 倍。檢測的特異性明顯高于常規PCR,同時避免了常規PCR 因電泳造成的污染。應用該技術檢測66 例豬組織或鼻咽拭子樣品,陽性檢出率為63.6%(42/66)。與病毒分離培養、常規PCR 相比較結果顯示,該方法具有快速、靈敏、特異、重復性好和能定量檢測等優點,該方法可用于豬場PRV 感染的快速定量檢測和肉類食品進出口檢疫。
趙緒永等建立的檢測豬偽狂犬病毒(PRV)多重實時熒光定量PCR 方法,具有高度特異性,與其他病原無明顯交叉反應;檢測靈敏度高,可檢出1.0×101 拷貝/微升的陽性質?;?TCID50/毫升的病毒樣品。用多重Rea1-time PCR 對42 份臨床疑似病料進行檢測,其檢測結果與單重Rea1-time PCR 結果完全一致。
鄭敏等建立的區分豬偽狂犬野毒株及基因缺失疫苗株的TaqMan-MGB 熒光定量PCR 檢測方法靈敏度可達2.23×10 拷貝/微升,比常規PCR 檢測方法高100 倍;對30 份疑似病料的TaqMan 熒光定量PCR 和普通PCR 檢測陽性率分別為40%和33%,兩者符合率90%。該方法靈敏度高、特異性強、重復性好,可同時檢測大量樣品,可適合于PRV 的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對病毒DNA 進行酶切,可以呈現不同的帶型,從而做出診斷。Lomniezi 等對Bartha、Norden 等疫苗毒株及Ka等野毒 株DNA 用Bam HI、EgI11、Kpn I 酶切分析,發現弱毒株在Us 區有缺失。Giekens 等對NIA-3 等野毒株和Rartha、BUK、Ercegovac、BKAL、MK-25 五個弱毒疫苗株DNA 以BamH I酶切分析也證實疫苗株在US 區有缺失,導致酶切圖譜改變。此法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RT-LAMP 技術是建立在基礎PCR 基礎上面的一種新型的核酸檢測的方法,具有簡便、快速高效、敏感性強等優點。張莉等通過對偽狂犬病毒gE 基因保守區域引物設計建立的RTLAMP 方法,最低檢測量可達到100 個拷貝質粒,敏感性比常規PCR 方法高10 倍。張侃等通過對PRV 高度保守基因gB 引物設計建立的RT-LAMP 對PRV 的檢測的敏感性是PCR 方法的100 倍,最低能夠檢測10 個拷貝的目的基因。王樹芬等利用新的熒光染料羅丹明B 衍生物作指示劑建立的可視化LAMP 檢測PRV 的方法,在63℃下恒溫反應40 分鐘即可得到肉眼可視的結果,可視化LAMP 結果與電泳結果一致。該方法可以快速、直觀、準確地檢測PRV,在診斷動物疾病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適合在基層養殖場應用。
目前PR 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的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已有了較大進展,但各種方法各有優缺點,每一種方法都很難完全做到快速、簡便、靈敏、特異、經濟和實用。因此對PRV 感染的診斷必須建立在臨床初步診斷的基礎上,結合實驗室診斷手段,快速確定病原,然后根據判定結果,制定相對應的免疫程序,達到快速防治PRV 感染的目的。建立和完善用于我國的PR 控制和消滅該病的診斷方法,是我國廣大獸醫科研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