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政策和資源偏離推動互聯網+精準扶貧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期間提出了“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精準扶貧方針,要求將有限的扶貧資源瞄準最需要的貧困群體,最大限度地消除政策和資源偏離。互聯網分享、遠程、快捷的特點,使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能夠有效發揮優化和集成作用。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精準扶貧”成為貧困地區發展后發趕超的重要抓手。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不僅需要扶貧對象的自發參與,更需要政府有所作為,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貧困地區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推動各類資源向困難群眾集結,實現脫貧致富。
對于適合互聯網創業的困難群眾,政府要順勢而為,找準著力點,促使其走向“互聯網+創業”的風口,實現增收。
激活貧困群眾“網創”欲求。思想解放,理念與時代合拍,是干事創業的基礎,也是脫貧致富的秘訣。政府可以通過邀請電商專家講課培訓,組織群眾代表外出考察,組織本地電商團隊座談,培訓本地“領頭羊”、信息員,充分利用媒體和各類培訓、會議、活動宣講網上創業知識,介紹區域內外互聯網創業成功脫貧典型等手段,激活貧困群眾觸網的主動性和網創欲求,有效營造“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有利環境。
搭建貧困群眾“網創”平臺。推動貧困群眾網上創業,政府要努力搭建兩個平臺。就物質平臺而言,要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融資的方式,大力改善交通及基礎網絡設施,統籌支持物流、快遞公司分支機構或服務站點入駐鄉鎮、中心村,廣泛推行無線網絡覆蓋城鄉公共場所;大力推動電商安家工程,組建電商創業孵化中心,打造電商聚集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創建政府主導的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培養本地運營商等。就虛擬平臺而言,既要大力依托知名電商創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分支平臺,又要引導、支持創業者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商平臺。
謀劃引導貧困群眾“網創”。貧困人口文化知識、技能水平普遍較低,資金積累少,創業動力不足。政府要將“電商扶貧”作為政府實施精準扶貧的一項主要內容,精心部署安排。要根據貧困家庭分布現狀,在光纖網絡入戶、電子商務農村服務站點建設時,盡可能地向貧困家庭所在地輻射;要將救助性活動與開發式扶貧相結合,推行“扶持+孵化+服務”,對貧困家庭電商創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扶持。通過舉辦互聯網創業大賽、宣傳身邊的電商脫貧典型等方式,放大“互聯網+精準扶貧”示范效應。
對大多數困難群眾而言,依托現有產業,搭乘互聯網快車,增加既有產業附加值實現增收是更普遍的途徑。為此,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幫助上網銷售。政府要重點引導解決上網銷售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難點與問題,實現貧困地區農畜特色產品、民俗文化產品等上網變現。要支持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QS和“三品一標”認證等供應鏈監管服務,有效解決互聯網銷售的營銷信用問題。要用互聯網思維提前謀劃產業主攻方向與產品銷售渠道,以服務集成提高農產品線上轉化率,并在此過程中培訓引導貧困人群,實現“輸血”與“造血”同步。
推動遠程就業。針對相當比例的貧困人口無法外出務工或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政府可以通過“云服務”平臺建設,將線下生產消費與遠程線上服務結合起來。貧困群眾可以按照線上訂單要求進行來料加工或來樣加工,為線上消費者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也可以為線上企業提供售后、市場調查等線下服務。
提高支出效益。政府引導電商企業落地建立服務站、幫扶店,培養本地電商平臺建設,在招募培訓農村電商合伙人時向貧困人群傾斜,不僅可以解決當地貧困人口就業,而且能夠通過“代買代賣”方式,提高支出的實際效益,間接實現增收。
帶動相關產業。“互聯網+”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要將其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三次產業充分融合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升級,挖掘被低估的貧困地區產品潛在價值,開創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局面。
以互聯網思維武裝扶貧主導者的思想,利用互聯網為政府賦能、為群眾賦權,不僅可以引導群眾知網觸網,更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暢通信息渠道。“互聯網+”可以為扶貧對象提供更及時有效的信息。設立扶貧對象數據中心,創新信息發布渠道,加強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貧困群眾的組織化率和信息化率,對接各方資源,實時更新情況,對單個貧困戶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拓展服務維度。積極推動網上辦事大廳及政府權力清單建設,推進網上辦事反饋測評機制,以互聯網信息透明倒逼政府簡化辦事流程,推進電子政務、電子村務、便民服務、電子農務、網上培訓等,讓群眾享受遠程辦事及服務。
整合各方資源。通過互聯網整合各方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構建有利于消除貧困的組合機制。政府可通過創建本地的大數據中心,為精準扶貧提供基本數據分析材料,也可通過推進“互聯網眾籌扶貧”等,鼓勵社會各方力量以不同方式為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提供相關資助。
在做互聯網加法的過程中,我們必將收獲乘法效應的驚喜。但必須認識到,推進“互聯網+精準扶貧”,也會遇到各種難以預計的困難,如政府資金整合管理機制不完善、扶貧開發大數據系統浩繁、社會扶貧對接渠道狹窄等。精準扶貧任務艱巨,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更大的膽略和氣勢,深入實施,大膽開拓,才能書寫“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篇章。
轉自2015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