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娟
(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淺談地基處理
柳娟
(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新余338000)
在土建工程的建設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軟弱地基,需要進行特殊處理,只有這有才能保證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谶@些原因,本文簡單介紹了地基處理的目的與意義,需要進行地基處理的對象,地基處理方案的確定。并對幾種常見的地基處理方法的作用機理和適用范圍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探討。
地基處理;作用機理;適用范圍
各類建筑物的地基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1強度及穩定性問題
通過地基處理,提高地基的承載力,使其抗剪強度足以抵抗上部結構傳來的外力,保持地基穩定,避免發生剪切破壞。
1.2不均勻沉降問題
通過改善地基,降低其壓縮性,使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保持在允許范圍之類,這樣才能保證建筑物正常使用,避免結構開裂。
1.3滲流問題
通過地基處理,降低地基土的滲透性,使其滲透量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避免地基因滲流問題發生破壞。
1.4動力性能問題
通過地基處理,改善地基土的動力性能,減少或避免其上作用的動力荷載引起地基土的變形和液化,以保持其穩定性。
2.1軟弱地基
軟弱地基是指具有抗剪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透水性較差、流變性和結構性明顯的特性的地基。目前常見的有淤泥質土、雜填土或其它壓縮性比較高的粘土和粉土?;谲浫醯鼗倪@些特征,故軟弱地基不能作為永久性大中型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2.2特殊土不良地基
特殊土不良地基主要包括濕陷性黃土地基、膨脹土地基、泥炭地基、多年凍土地基、巖溶與土洞地基、山區地基和飽和粉細砂與粉土地基。在這些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時都要進行適當的地基處理。
3.1初步選擇幾種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在進行可行性方案的初步選擇時,可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結構的類型、荷載的大小、地層結構、土質條件、水文條件,相鄰建筑物。
3.2確定最佳方案
針對初步選擇出來的各種可行性方案,從加固原理、適用范圍、預期處理效果、材料來源與消耗、機具條件等方面來進行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從其中選擇一個最優的地基處理方案。
3.3現場試驗
對已選定好的地基處理方案,按照建筑物安全等級和場地復雜程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場地進行現場試驗和必要的測試。檢驗處理效果,必要時修改處理方案。
4.1換填墊層法
換填墊層法又稱作置換法,其作用機理是將地基表面淺層的軟弱土層挖去,然后分層回填堅硬、合格的填料,并且進行碾壓夯實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抗剪強度和穩定性、降低地基沉降、加速固結、防止軟粘土的凍脹作用。
本方法的適用范圍:主要用于建筑物荷載不大,軟弱土層厚度又比較小的淺層處理。
4.2強夯法
強夯法的作用機理是用起重機械(起重機或起重機配三腳架、龍門架)將質量為10~40t的夯錘起吊到6~30m高度后,自由落下,產生強大的沖擊能量,對地基進行強力夯實,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其壓縮性的地基處理方法,又稱為動力固結法。
本方法的適用范圍:主要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這種方法具有施工簡單、費用低廉和效果顯著等優點,但噪音和振動較大,不宜在建筑物稠密的地區使用。
4.3砂石樁法
砂石樁的作用機理是指對地基采用振動的方式成孔,然后在孔中擠壓碎石、砂、砂石以形成密實樁體,與砂石樁周圍的地基土形成復合地基的一種地基處理方法。
本方法的適用范圍:主要用于粉土、粘性土、素填土等地基。對變形要求不高的建在飽和粘性土的工程也適用。該法亦可用于可液化地基。
4.4預壓法
預壓法的作用機理是在建筑物建造前,對建筑物場地進行預壓,使土體中的水通過豎井或塑料排水帶排出,逐漸固結,地基發生沉降,同時強度逐步提高的地基處理方法。它又分為堆載預壓法和真空預壓法兩大類。
本方法的適用范圍:主要用于淤泥質土、淤泥和沖填土等飽和粘性土地基。
4.5加筋法
加筋法的作用機理是在地基土中埋設強度較大的土工合成材料、鋼片等加筋材料,使這種人工復合的土體的抗剪強度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和地基穩定性的地基處理方法。
本方法的適用范圍:主要用于軟弱土地基、填土及高填土、砂土地基。
地基可以說是一個工程項目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也是要求最為嚴謹的一部分。它能否承擔起支撐高層建筑的重任,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正確的處理好地基,使其能滿足設計建筑物對它的強度與穩定性和變形的要求。在工程項目的建設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地質條件不好的地基,這就要求我們熟知地基處理的各種方法和使用條件,這樣就能選擇最為經濟的地基處理方案,通過對不良地基的處理,使得滿足各種大型和高層建筑的需要。總而言之,只有通過合理的地基處理,才能保證建筑項目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
[1]楊小平.土力學與地基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葉觀寶.地基處理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馬小峰.淺談軟土地基處理方法[J].山西:山西建筑出版社,2008.
TU470
A
1673-0038(2015)20-0053-02
201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