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如,周根土,黎章矩,喻衛武,戴文圣
(1.浙江農林大學 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浙江 臨安 311300;2.安徽省林業廳,安徽 合肥 230001)
皖南山區發展香榧產業的優勢和途徑
曾燕如1,周根土2,黎章矩1,喻衛武1,戴文圣1
(1.浙江農林大學 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浙江 臨安 311300;2.安徽省林業廳,安徽 合肥 230001)
香榧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產優質的木本油料樹種,栽培效益達90 000~180 000元/hm2,居山地經濟林之首。皖南山區自然條件優越,野生榧樹資源豐富,群眾有發展香榧的積極性和栽培經驗,是我國香榧擴大栽培的首選地域。文中從栽培歷史、自然條件等方面闡述了皖南山區發展香榧產業的優勢,提出了示范基地建設和野生資源改造利用是該地區香榧發展的主要途徑,并就該地區香榧產業的發展問題提出了如下幾條措施建議:①加強良種選、引和測試工作,及時篩選出適于該地區發展的良種;②引進和優化苗木快繁技術體系,加快苗木特別是大苗培育,保證發展用苗;③建立大苗造林示范基地和野生榧樹改造利用樣板,提高示范效果;④做好技術服務和必要的經濟扶持工作。
香榧;野生榧樹的改造利用;栽培效益;示范基地;皖南山區
香 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 是 榧 樹T.grandisFort. ex Lind.中的優良栽培類型,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產優質的木本油料樹種。浙江會稽山區栽培香榧的經濟效益高達90 000~180 000元/hm2,居山地經濟林之首。皖南山區自然條件優越,榧樹資源豐富,是我國香榧擴大栽培的首選地域,近年來該地區的香榧發展形勢很好,已初具規模。為了進一步推動香榧的發展,本文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皖南山區發展香榧的優勢、途徑及主要措施進行了總結與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香榧風味香脆,營養豐富。1 500年前開始作藥用,唐代以后一直用作保健食品和宮庭美容食品[1-3]。近年有關分析結果證明,香榧種仁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和維生素,其磷、鉀、鈣、鎂等生命必需大量元素的總量超過山核桃、長山核桃、大核桃等重要干果的22%~210%;煙酸、葉酸等維生素含量超過一般干、水果20倍以上,具有多種保健功能[1-2,4-5]。由于香榧品質優、資源少,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銷售價格一直保持在160~300元/kg的水平上。浙江會稽山區10.5萬株盛產大樹年產干果1 300 t,產值2.5億元,平均單株產值2 300元以上;林相整齊的香榧園其單位面積產值達90 000~180 000元/hm2,栽培效益居所有山地經濟林之首。
香榧是高產優質的木本油料樹種,其油脂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0%左右,風味和品質均達到或超過茶油、油橄欖油;盛產期單位面積產油量高達480 kg/hm2,高于大面積核桃油產量3倍以上,為油茶油產量的8~10倍[1,4,6-7]。
香榧四季常綠,樹冠濃密,而且長期堅持免耕(劈草撫育不挖山),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功能很強。1986年浙江省諸暨縣林業局的規劃報告中指出,香榧水土保持能力為油茶、油桐、板栗、烏桕等林地的1~4倍,也超過茶、桑、果園1倍以上,是重要的生態經濟樹種。同時香榧樹形優美,冠如華蓋,屬重要的觀賞樹種。
發展香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關于“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遵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8]的要求,對發展山區經濟、改善生態條件、豐富自然景觀都具有重要意義。
皖南的黃山山系及其周圍地區是我國榧樹的發源地及中心產區,榧樹栽培利用歷史悠久。北宋詩人安徽宣城人梅堯臣(1002~1060)詩曰:“種榧樹皆活,經冬不變青。”這是榧樹人工栽培的最早記載。我國榧樹古稱“彼”、“柀”,始載于《爾雅》。安徽歙縣人羅愿在1174年成書的《爾雅翼》中載:“柀似杉而異于杉……木有牝牡(指雌雄株),牡者華而牝者實……結實大小如棗,其核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棱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實心者為佳。”[1]作者第一次指出榧樹屬雌雄異株,牡者華(開花)而牝者實(結果),并認識到榧樹種內性狀變異,提出小而實心者為佳。這也符合今天的榧樹選種標準。今天,其他省份野生榧樹已毀滅殆盡,安徽是保存最好、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據調查,在黃山及其周邊地區海拔100~1 200 m的山地均有榧樹分布,分布最高至黃山主峰玉屏樓、獅子嶺、西海的1 000~1 700 m處[1,9];散生或成片分布的縣區有廣德、宣城、寧國、歙縣、徽州區、休寧、黟縣、祁門、石臺、涇縣、績溪、黃山區等12個縣區[1,9-12],其中分布較為集中的鄉鎮有徽州區的呈坎、楊村、富溪,黟縣的泗溪鄉,休寧的儒村鄉,黃山區的新明、龍門、蔡家橋、郭村,以及寧國的甲路、水東、南極青龍和廣德的石古、獨木等鄉鎮。這些鄉鎮的野生榧樹少則幾千株,多則十幾萬株,如徽州區楊村、呈坎和黟縣四溪鄉不乏千年以上的古樹,這些古樹都是國家的寶貴資源(國家二級保護樹種),也是香榧發展的物質基礎。
香榧是榧樹種內的優良品種。理論上講,凡有野生榧生長的地方都適合發展香榧;引種實踐也證明,有榧樹分布的地方引種或改接換種的榧樹其生長結果都良好[1,13]。
香榧主產區浙江會稽山區的年均氣溫15.0~17.5 ℃,年降雨量1 000~1 500mm,年最低氣溫-12~-15 ℃,最高氣溫38.0~40.4 ℃。地質土壤類型,以由凝灰巖發育而成的山地紅壤、紅黃壤為主,局部有黃壤和石灰土;香榧品質,以在含鈣豐富的石灰土上的為好,在花崗巖發育的砂壤質山地紅黃壤上其生長結果良好。
皖南山區的東南部與浙江相接,屬亞熱帶季風區,受海洋、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春夏雨熱同步,秋冬光濕互補”的氣候特點,無嚴寒酷暑,屬全國香榧擴大栽培的首選地區。
20世紀80年代,黟縣從浙江引進香榧,用當地榧樹高接換種,其生長結果良好,品質也不亞于浙江原產地的;20世紀90年代后,黟縣、黃山市林科所、徽州區先后引種,現都已開始結果。目前,黟縣、徽州區、寧國等縣區已分別建有千畝以上的基地。皖南山區群眾早有選種習慣,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已先后從野生榧樹中選出了寸金榧、神仙榧、和尚榧、花生榧、小圓榧等優良類型[9,11-12,14],并已開始育苗繁殖。一些民營企業家也開始介入香榧產業的發展。這對香榧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皖南香榧發展途徑有二:一是根據香榧生態習性,選好宜林地,采用良種大苗建立示范基地,為群眾發展香榧樹立樣板;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榧樹資源進行改接換種,這是發展香榧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徑。具體措施如下。
香榧生產長期以來一直是以單一栽培類型打天下的,其性狀退化和分離在所難免。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原浙江林學院)已從榧樹中新選出了3個品質達到或超過香榧、已經省良種審定的新品種,皖南山區應及時引進、試種、篩選。同時,要利用皖南榧樹資源豐富的優勢,廣泛開展選種。作為干果和油料樹種的榧樹選種的主要指標是種子品質,而評價香榧品質的主要指標是種仁香、脆,含油率高,脫衣(內種皮)容易,風味好和種仁營養成分含量高,其中最重要的評價指標是種子含油率,含油率高則種仁松脆,而香味主要來源于脂肪酸代謝過程和加工過程中脂肪酸裂解所產生的具香味的短鏈醇、醛、酮和酯類物質。選種中必須注意種子成分分析和風味評估,對已選出的如花生榧、神仙榧等品種要補上這一工作。為了縮短選種周期,對初選的優株、類型要及時用野生榧樹高接,建立無性系測試林,一般3~4年可結果。通過選、引結合,及時測試篩選,確定適于本地區發展的品種體系。
香榧長期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苗木繁殖技術不過關,苗木價格貴,造林成本高以及造林后投產慢。經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多年研究,這些問題已先后得到解決。2009年,浙江農林大學主持的“香榧苗快繁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項目已通過鑒定,形成了從種子催芽、砧苗培育,嫁接方法改進、嫁接時期延長到大苗培育完整的快繁技術體系,苗木嫁接成活率達到95%以上,全年嫁接時間延長到9個月,接穗利用率提高50%以上。可以應用并優化這些技術,并建立一定規模的苗圃進行示范推廣。此外,香榧扦插繁殖技術體系已經建立[15],這無疑有助于香榧苗木產業的發展。種苗是造林、基地建設的物質基礎,國家應優先扶持種苗建設。
香榧的特點是幼苗生長慢、抗性弱,小苗造林適應不了林地的環境條件,成活率低、生長慢、投產遲。浙江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苗造林成活率均在40%以下,投產期要在8年以后。利用苗圃的優越條件加速苗木生長,提高苗木抗性,使苗木度過緩生期后再造林,可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縮短投產期。浙江浦江縣抗坪鎮香榧基地2001年大苗造林,2006年畝產值達2 400元;新昌縣民營企業家俞益平利用大苗造林超過133 hm2,2005年營造的林分到2009年已普遍結果,2008年營造的67 hm2榧林到2009年有60%以上的已掛果。示范基地建設目的是為林農樹立榜樣,示范效果取決于收效快慢和效益高低。大苗是早實、豐產、高效的物質基礎。
鑒于皖南山區地形復雜,不少地方坡陡土薄,在建立基地時首先要注意水土保持,坡度在25°以下的行帶狀整地,應保留梯坎植被;25°以上的塊狀整地,應按樹修魚鱗坑狀樹盤,盤外緣壘石作埂。對林地植被應采取保護利用措施,只刈割而不挖山,即在每年雨季結束時劈草撫育,劈下雜草鋪于林地或樹盤上,起到旱季降溫保濕、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維持林分營養循環的作用;秋季采收后再進行一次劈草鋪地,有利于冬季保暖和根系活動。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山核桃林長期堅持免耕經營,基本沒有發生水土流失現象,70~80年生的老林畝產值達3 000元以上,為山地免耕經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次,要十分重視提高造林成活率。“2+3”(即2年生砧木接后培育3 a)以上的嫁接苗,必須是容器苗或帶土球移植;“2+3”以下的裸根苗,造林時必須注意選擇造林季節、天氣和起苗到造林全過程中的苗木保護。近年來,浙江選擇10~12月的陰天或小雨天造林,采取起苗時及時打泥漿,用尼龍布包扎,于陰涼地方集中,從起苗到造林全過程避免苗木風吹日曬等措施,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可達90%以上。再次,要注意施肥,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肥1次,施肥時注意溝施、覆土,化肥不觸及根系。
由于香榧有極高的經濟效益,群眾在香榧種植過程中投入的積極性也高,集約化經營的程度也高,施肥量大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是,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多年施肥以后,香榧林地并不缺肥,且地力水平較高[16];且香榧葉片在年生長周期中,在供給種子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的同時,不同時期其對各元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17]。因此,在發展香榧產業的過程中,要基于科學研究的結果,制訂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
野生榧樹嫁接換種是浙江會稽山區香榧發展的傳統方式,現有50年生以上大樹全部來自嫁接換種。嫁接換種后3~4年便掛果,8~10年單株產蒲量達10 kg以上,產值達400元。浙江建德大庫村1958年嫁接400多株榧樹,成活300多株;1997年前一直荒蕪,1997年后由盛建旗承包施肥管理,現保留230株;2001~2009年年均產值達24萬元。浙江省臨安市三口鎮農民袁和榮,1975年在其自留地邊嫁接兩株胸徑為6cm的榧樹,接后4年便投產,10年每株產蒲10 kg,2001~2009年兩株年均產蒲230~340 kg,年產值9 000~13 000元,平均11 000元以上。實踐證明,野生榧樹嫁接換種是發展香榧快速有效的途徑。
榧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樹種,資源利用與保護必須兼顧,同時改接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就地改接換種應以胸徑在20cm以下的榧樹為主,對大徑級的古樹、雄株及種子品質優良的優株、類型應加以保護。胸徑在6cm以下的小樹可以移出,進行集中栽培、嫁接,以便于管理,但必須注意移栽季節、天氣和移栽技術(截干、移樁、保護根系),以提高成活率。
2)香榧種子成熟期跨2 a,一株樹上同時有大果和幼果(二代果),采收時只能手采不能敲打,所以必須培養便于采收的低矮樹型。因此,嫁接高度以80~120cm為好,嫁接部位多在主干斷面或靠近主干的2~3個主枝斷面上,10cm以上斷面三角形接3根接穗,10cm以下對稱嫁接2根接穗;采用插皮接的,嫁接季節以秋季、早春為好。附近沒有榧樹的移栽區,要按1∶20的比例配接雄株。
3)接后管理措施:A、在高溫強光照的低丘陵地區,接后1~2 a必須用黑色遮陽紗遮陰;在海拔300 m以上及有伴生樹種庇蔭的情況下可以不遮陰,但成活后要逐步伐除遮陰樹種以增加光照;B、大砧嫁接當年抽梢長可達60cm以上,必須及時立支柱以防風折和雪壓;C、嫁接成活后,依樹筑水平樹盤以保持水土,同時每年春秋各施肥1次,按樹的大小每次施復合肥50~250 g;每年雨季結束后及秋末各劈草1次,覆蓋樹盤以達到夏季降溫保濕而冬季保溫的作用。
野生榧樹改接換種,近年已在黟縣、寧國、徽州區的一些鄉鎮推行,效果良好,不少單株已經掛果。應及時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和改進辦法,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
香榧選種、苗木繁殖、基地建設和野生榧樹改接換種都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林業管理部門要做好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工作,使林農真正了解香榧習性和相關的栽培技術。
香榧產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在初創階段投入較大,國家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必要的經濟扶持。扶持重點首先是種苗,其次是示范基地和野生榧樹改接換種示范點的建設,示范樣板的建立將會有效地調動林農發展香榧的積極性。
香榧作為一個優良栽培類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為榧樹中唯一的栽培類型。同時,榧樹雌雄異株,香榧的授粉樹為榧樹。近年來發現,香榧存在分化及退化現象。安徽發展香榧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發展香榧產業的同時,安徽省可考慮培育本省優良的榧樹無性系。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天然雌性榧樹居群總的Nei’s基因多樣性指數為 0.294 9,Shannon信息指數為0.454 5,居群間的基因流為4.090 9,雌性榧樹總的遺傳多樣性水平較高[18]。榧樹的天然雜交為選種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有關研究者近年還發現,安徽不乏優良的榧樹種質,如可加調料直接食用的菜榧,淀粉比例高的糯米榧,有甜味、口感極佳、脫衣容易的牛吊子,可生食的花生榧,口感香脆、油脂比例高的秤砣榧,口感好的花轎榧,香脆可口的轉筋榧等,還有一些具有特殊性狀、有育種價值的榧樹種質,如脫衣容易但不可食用的臭榧等[19],但這些優良種質的數量極少,大多以個位數的數量存在。建議安徽省在發展香榧產業的過程中,長短結合,在發展香榧種植的同時,對這些優良榧樹種質進行無性擴繁,增加數量,同時開展無性系測定,培育新的良種,以豐富榧樹的栽培類型。
[1]黎章矩,戴文圣,程曉建,等.中國香榧[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7 - 8,15 - 16,164.
[2]黎章矩,駱成方,程曉建,等.香榧種子成分分析及營養評價[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 22(5):540-544.
[3]陳振德,鄭漢臣,李金昌,等.中藥“榧子”的本草考證與原植物調查[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7,(1):5-6.
[4]郗榮庭,劉孟軍.中國干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78.
[5]王向陽,修麗麗.香榧的營養和功能成分綜述[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5,26(2):20-22.
[6]黎章矩.山核桃栽培與加工[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 6 - 8.
[7]黎章矩,曾燕如.油茶低產低效內外影響因子調查[J].林業科技開發,2009,23(5):26-28.
[8]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徽州地區香榧聯合調查組.徽州地區香榧種質資源調查[J].經濟林研究,1992,10(1):56-61.
[10]安徽徽州地區林業志編委會.徽州地區林業志[M].黃山:黃山出版社,1991.
[11]柴承佑,張錦綬.皖南樵山香榧[J].中國林業,2001,(17):41.
[12]張躍林.安徽廣德山區香榧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J].林業科技開發 ,1995,(4):11.
[13]倪德良,徐建平.野生香榧開發利用初步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4,11(2):206- 210.
[14]俞德浚.中國果樹分類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277.
[15]金侯定.香榧扦插繁殖技術的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5.
[16]劉萌萌.香榧營養元素的動態分析與營養診斷初步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4.
[17]劉萌萌,曾燕如,江建斌,等.香榧葉片8種礦質元素年周期季節性變化規律[J].經濟林研究,2014,32(2):105-109.
[18]劉浩凱,胡樹恒,董雷鳴,等.雌性榧樹4個居群遺傳多樣性的SRAP分析[J].經濟林研究,2014,32(3):30-35.
[19]沈登鋒,曾燕如,喻衛武,等.榧樹種質資源的收集與種子理化性質的初步分析[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1,28(5):747-752.
Advantages and approaches of developingTorreya grandisindustry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ZENG Yan-ru1, ZHOU Gen-tu2, LI Zhang-ju1, YU Wei-wu1, DAI Wen-sheng1
(1.The Nurturing Station fo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ilvi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 2. Anhu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Hefei 230001, Anhui, China)
Torreya grandisis a rare, woody, oily, dry fruit species native to China, with high seed yield and oil quality.The economic return ofT. grandisranged from 90 000 to 180 000 Yuan/hm2, and it was at the top of all the non-timber forest species in mountain areas. Th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has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bundant wildT. grandisresources, and local people have enthusiasm and cultivation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T. grandis, so it is the preferred region for expanding cultivation ofT. grandis.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T. grandisindustry in Southern Anhui were elucidated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histor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main approaches of developingT.grandiswere proposed including demonstration base establishment and wild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Meanwhile, fo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T. grandis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example, ① to strengthen the selection, introduction and testing of improved varieties and to screen out those applicable to this area, ②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seedlings, especially those big seedlings by introduc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seedling rapid propagation for guaranteeing seedling supply for development, ③ to establish a demonstration base of big-sized seedlings plantation and samples of wild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improving demonstration effects, ④ to work well in technical service and economic support.
Torreya grandi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trees inT. grandis; cultivation bene fi t; demonstration bas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S664.5
A
1003—8981(2015)04—0152—05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4.030
2014-11-09
浙江省科技廳干果育種專項(2012C12904-12)。
曾燕如,教授,博士。E-mail:yrzeng@zafu.edu.cn
曾燕如,周根土,黎章矩,等.皖南山區發展香榧產業的優勢和途徑[J].經濟林研究,2015,33(4):152-156.
[本文編校:伍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