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委員提出了紡織行業轉型的建議。
在紡織服裝行業從業30 余年的香港溢達集團董事長楊敏德提出,國家應通過對紡織服裝行業自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實現科技與紡織服裝產業的深度融合,進而將人口紅利轉化為技術紅利,幫助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
對此,協會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里會推出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我們初步確定,“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六條智能生產線。”這六條生產線分別是:紗線智能生產線、滌綸長絲生產線、印染自動生產線、無紡布自動化生產線、服裝縫制自動生產線。同時,六條生產線如果都能順利實現自動化,中國紡織服裝的生產就基本告別了勞動密集型的形象,“通過這些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的推出,最終把紡織服裝的生產過程實現在全球領先,真正實現紡織強國目標。”
楊敏德認為,“通過提升紡織服裝生產流程的自動化程度,將勞動力從部分簡單重復的工序中解放出來,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協會人士強調,“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如果不實現這種調整,紡織行業可能真的要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去,那么我們中國的紡織業可能就會像某些媒體說的那樣,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