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明
(南安市建筑設計院福建南安362300)
我市建設“宜居城市”的幾點建議
黃哲明
(南安市建筑設計院福建南安362300)
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我國居民對城市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但放眼當前社會,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大部分城市出現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公共安全保障性不高等問題,這便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給予進一步的研究。所以在這個前提下,便要不就我國及時開展“宜居城市”的建設。但是,如何有效建設“宜居城市”,如何讓其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這還需要我們給予進一步思考。
城市建設;宜居城市;建議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市建設步伐有序推進,使得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好轉,市容市貌煥然一新。但對照“宜居城市”標準仍存在基礎設施分布不均衡、人文生態環境特色不突出、公共安全系統不完備等問題,這便使得我市的整體發展水平與建設“宜居城市”尚有一段的差距。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分析如何利用我我市特有自然資源優勢和發展現狀提出構建宜居城市的三點建議。
生活便利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宜居城市應該為市民生活提供各種高質量服務并創造生活便利。生活便利主要體現在道路交通順暢、市政設施完善、公共服務便利、住房條件適宜、公共安全保障。近幾年來,我市加大了城市路網建設,撐大了城市框架,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但城市對外交通和城市內部道路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供氣等市政設施還不夠完善,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分布還不均衡。針對上述存在不足:①要加快道路交通網絡建設,建設與廈門新機場、泉州火車站、石井港口碼頭等重要對外交通樞紐的連接線,主動接收泉州、廈門等中心城市幅射;加快市區與沿海及周邊鄉鎮交通道路建設,提高交通通達度,增強城市集聚力;加快城北、城南組團主次干道建設,特別是城市支路建設步伐,加強城市道路路網密度,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結構,這樣既方便群眾出行,又可提高土地價值。②要進一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黃線”規劃,嚴格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保障提供城市公交、供水、排水、供氣、供電、排澇、消防、環衛等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供水管網、天然氣管網、污水管網以及垃圾收集系統建設步伐,提高城市承載能力。要結合城市綠地等公共空間或地下空間,盡可能多建設停車場,解決停車難問題。③要均衡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在推進城北組團、城東片區等新區建設的同時,要按服務半徑配套建設學校、醫院、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要提高銀行、超市、郵政等商業網點密度,將公共服務設施組團化、社區化,讓人民群眾能就近享用服務。同時預留文化設施如圖書館、音樂廳、博物館建設用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環境優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主要因素之一,環境優美主要包括生態環境、人工環境、人文環境等。①要充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我市城區有一江(西溪)兩湖(柳湖、鳳凰湖)三山(南山、鳳凰山、龜山)等重要自然生態資源,具有營造環境優美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要充分保護開發利用好10多公里的西溪濱水岸線沿線土地資源,形成集酒店、商貿、高級住宅于一體的城市沿岸景觀。同時還要引水入城,將蘭溪、西溪水分別引入城南、城北組團內河水系,做“活”水體景觀,加強山體植被的保護,營造“以水為魂,以山為脊”的特色生態環境。②要加大綠化建設力度營造良好城市景觀,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載體,按照“規劃建綠、生態建綠、立體建綠”的原則,從平面綠化向立體轉變,點、線、面、網相結合,多元化增加綠化面積,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均衡分布城市綠地,彰顯綠地系統縱橫通透,努力打造“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格局,全面提高城市景觀水平。③要加強南安歷史文化營造,我市市區建城時間較短,歷史遺存不多,人文資源較為匱乏,但是南安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要在城市的標志、節點、通道、邊界等創建有鮮明特色城市人文景觀,構建鮮明的人文環境,同時做好城市色彩規劃,凸顯城市風貌,體現文化內涵。
城市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前提條件,社會文明是宜居城市保障。目前我市要進一步加強生命線工程建設,強化社區管理功能,增強城市資源載承力,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社會文明程度。
(1)保障生命線工程建設。城市供水、供氣、供電以及通信、道路交通都是城市生命線工程,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著城市公共安全。要進一步制度化保障生命線工程建設管理,積極籌劃第二自來水廠規劃建設,實現城市東溪、西溪雙水源供水,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要結合綠地建設,增加城市緊急避難疏散場所,確保遇險或自然災害時有足夠避難空間。要完善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機制,完善城市市政設施道路、橋梁、排水、供水、供氣應急預案,建立完備的預防措施和應對預案,提高政府應急搶險能力。
(2)加快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城市管理手段,建立數字化城市管理監督中心、指揮中心,創新城市管理模式,以城市管理信息庫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構成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對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實現精確定位、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和全時段監控,構建城市數字化減災系統,促進信息可視化和決策科學化,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報制度,適時適度的警情發布和社會公示,增強化公民公共安全意識,提高突發事件反應、處理速度。要堅持把加強社會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度作為現代宜居城市建設的著力點,抓好平安創建,維護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的城市。
(3)增強社區管理服務功能。社區直接貼進市民、服務市民,要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實現政府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機銜接,不斷夯實基層管理基礎。要加強社區文明教育,提高市民整體素質,鼓勵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營造城市建設管理文明環境。
(4)加大城市資源保護力度。城市資源是一個城市的自然承載能力,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要高效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土地開發,建設緊湊型城市。要加強蘭溪、東溪、西溪、檀溪等自然水體污染源治理,保護生態資源,節能減排,建設低碳城市。要嚴格控制山體保護線,切實保護山體生態資源。
總而言之,城市是與人們生活、與社會發展有著必然聯系的存在,其功能質量的高低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腳步。所以,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功能,如何讓人們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生活的環境感到滿意,這便需要城市管理者開展深刻的研究了。而在這個背景下,“宜居城市”作為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生要環節,承斷的實踐和應用,使得其也成為了提高我國城市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其中,“宜居城市”的建設不僅可以加大城市資源保護的力度,加快數字化管理系統的建設,還可以提高社區管理服務的質量,利國利民。所以,這便要求我們在日后的管理建設當中加大力度,及時找到更好的發展對策,從而為建設“宜居城市”作出重要的貢獻。
TU984
A
1673-0038(2015)14-0012-02
20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