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耀
(福建省云霄縣城鎮規劃辦公室 福建 云霄 363300)
海峽西岸“富美鄉村”規劃探討
林坤耀
(福建省云霄縣城鎮規劃辦公室福建云霄363300)
本文探討的“富美鄉村”位于海峽西岸的福建省,省內的鄉村地區特別是閩南金三角與東岸的臺灣島在歷史文化、自然風光、農耕漁牧、特色建筑和鄉村旅游等資源優勢方面同樣十分明顯。作為“一帶一路”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南地區隨著國際機場、沿海碼頭、高鐵、高速公路網等對外快速通道逐步完善后,閩南特色的鄉村與大都市中心的通行距離大大縮短,交通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重點就海峽西岸“富美鄉村”規劃進行了研討。
海峽西岸;“富美鄉村”;規劃分析
“富美鄉村”的編制工作不僅體現出管理層面對當地新農村規劃建設前瞻性的指導思想,還針對當地實際建設管理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辦法。因此,在新農村規劃制度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成長階段中,這項工作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富美鄉村”示范點的鄉村建設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①鄉村集中聚居點建設已成規模,農村人口聚居度超過50%,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已涌現出“富美鄉村”等一大批新農村建設示范點。②“富美鄉村”示范點在這幾年的鄉村建設中完成了扎實的基礎建設,道路、農耕設施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④“富美鄉村”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帶動鄉村旅游產業向特色與規模迅速發展。隨著鄉村規劃建設的不斷推進,“富美鄉村”的鄉村規劃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問題。
1.1規劃方面
部分農村新型社區選址與周邊環境結合較差,整體布局較為死板,僅簡單地沿用城市化的布局模式,沒有充分考慮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農村居住模式特點,不能較好地傳承農村的風俗習慣,影響農村生產活動;部分鄉村道路規劃等級模糊,路面設計缺乏統一思路,道路及小區內園林景觀缺少統籌安排。
1.2建筑方面
新型鄉村建筑風格偏多,如閩南民居風格、徽派建筑風格、民國建筑風格、當地建筑風格和簡歐建筑風格等,但缺少統籌與梳理;同時,各個鄉村規劃設計的指標(退讓距離、限高、間距和結構等)不統一,導致建筑風貌較為雜亂;部分新型社區建筑設計存在缺陷,私自無序改造現象較普遍,并缺少相應的管理。
1.3環境方面
“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城區為廈門市區、泉州市區、漳州市區及部分開發區,作為“一帶一路”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南地區隨著國際機場、沿海碼頭、高鐵、高速公路網等對外快速通道逐步完善后,閩南特色的鄉村與大都市中心的通行距離大大縮短,交通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但是,現階段對交通干線沿線的環境缺少具體的保護措施,部分江河流域污染較為嚴重;部分沿線村莊景觀缺少具體的保護建設導則,整體形象較為雜亂。
1.4管理方面
現行的《福建省村莊規劃導則》在結合“富美鄉村”實際、指標量化、“多規合一”與“四態”融合等方面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規范管理和建設指導作用;鄉村規劃、集體土地建設項目、農村村民自建住宅規劃編制及審批程序缺少明確的指導;規劃管理部門中村鎮規劃專業管理人員相對較少,無法實現全面有效地管理。各地“富美鄉村”規劃編制一般由鎮級、區級或市級規劃管理部門組織編制,編制單位因條件限制,缺少與村民的直接交流,無法自下而上地思考規劃內容,出現建設與規劃不一致、村民生活實際問題沒有解決等情況。
“富美鄉村”規劃重點關注長遠戰略的制定,對具體工作僅在戰略性和綱領性方面進行指導,前瞻性是其突出特點。生態農村建設是推進“富美鄉村”環境總體規劃生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生態農村建設規劃是對“富美鄉村”環境總體規劃內容的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富美鄉村”生態農村建設規劃體現了鄉村環境總體規劃的思維。
2.1生態紅線思維
生態紅線是指環境功能區劃中確定的對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區域的邊界控制線。生態紅線具有客觀性、法定性、強制性等特征,是區域生態安全不可逾越的底線,是“富美鄉村”規劃體系中實現由空間約束向制度管理的重要內容。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按照生態紅線的要求實施最嚴格的管理方式,對保護區周邊畜禽養殖場進行搬遷,清除畜禽養殖可能帶來的糞便污染,對局部農村耕地進行退耕還林,盡量消除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毒化肥、農藥可能造成的面源污染。因當前生態紅線規劃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出臺有關法律、法規、條例,對紅線區域實施強制性保護工作尚缺乏法律保障。
2.2城鄉統籌思維
城鄉統籌是“富美鄉村”規劃基本原則之一,它是以城市和農村一體化發展思維為指導,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出發點,通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加對農業科技推廣、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用地規模等措施,實現城市帶動農村,最終實現城鄉差距最小化、城市和農村共同富裕文明的一項系統工程。“富美鄉村”遠期規劃實施退耕還林,持續發展生態經濟,體現了“富美鄉村”規劃中的城鄉統籌思想,但還需進一步拓展思路對農業生產進行科技提升,對農民進行經濟補償,同時對補償規模、方式進行細化,便于實施。
2.3部門協同思維
“富美鄉村”規劃具有區域性、綜合性、長期性等基本屬性,要求多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完成規劃任務。目前“富美鄉村”生態農村建設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積極落實各項規劃任務。并規劃成立由福建省住建廳牽頭的規劃建設監察組,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為確保實現“富美鄉村”全覆蓋的遠期目標,共同構建“富美鄉村”建設風險防范體系,由各級部門協調協同管理。
3.1規劃特有的單體空間
村內特有的街坊設計、建筑架構之中的單體設計,被劃歸為生態要素。保持村落特有的閩南建筑風格,采納傳統情形之下的居住區段。規劃與村民平日生活習性契合。以人為本,建構的街坊庭院,都要布設公共綠地。突破慣用的偏小圍墻,做到內外互通。突破圍墻之后,生態街坊之中的居住者,就會體悟出共生的、祥和的總氛圍。庭院街坊特有的建設,應被融匯進生態特性的村落建設。庭院及街坊、村落架構中的中心花園,應設定成最優的組合。帶有生態特性的這類組合,會充滿生機,它表現了本源的生態理念。自然特性的區段環境,緊密關涉光照、季節時段的風向、考量總體架構的房屋布設、街坊之中的間距等。
3.2建構村落庭院
村落之中的一切建筑,亦應以人為本布設院落,考量多層級的潛在細節。人性化特有的根本思路,圍合了屋內特有的客廳餐廳、前后院及敞廳。這種架構表現出內外互滲這一復合思路。廳堂及銜接著的餐廳,應能安插一屏門,妥善予以分割。若打開這個門,則能拓展平日之中的活動空間。建筑布設的后院,應考量耕作習性,添加充沛感情、細節特性的平日勞作,應凸顯創造性,凸顯庭院獨有的經濟效能。庭院布設的圍合,應添加安全感,添加村民的歸屬感。沼氣池銜接著的棚架、屋頂布設的綠化框架,應當表征多層級的景觀感受。這樣建構的村落,讓人覺得舒服,有一種自由感。
3.3建構沼氣池
院落配有的沼氣池,是庭院范疇的生態側重點。沼氣池吸納的養料,包含有機特性的廢料。生成的沼氣資源,可用作夜間照明、煮飯等。沼氣池存留下來的殘渣,是優質肥料,供應給各類植被。庭院培植著的蔬菜花卉、屋頂建構的小型花園、室外區段特有的公共綠地,創造最優情形下的富氧環境,并提供可口的食物。排放出來的污水,經由生態處理,可用于接續的沖洗廁所,或灌溉培植的植被。屋頂栽培著的瓜果花木,凸顯了自然態勢下的隔熱成效。屋頂附帶的這種架構,充分考慮了節能,讓室內特有的局部條件近似自然狀態。
3.4融匯內部景物
“富美鄉村”規劃用生態手段把鄉村之中的多樣植被、山石及水體,添加在宏觀架構中的建筑以內。自然特性的景物,應被融匯在擬定好的建筑之內。在最大范疇內,提升資源特有的運用效能,這樣也減少了耗費掉的總建筑能耗,采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縮減鄉村之中的生態負荷,創造出優良的村莊生態建筑群落。
4.1公共配套設施
《福建省村莊規劃導則》中公共配套設施的控制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用地集約、功能復合和使用方便的原則,針對聚居點等級、規模、功能和特色的不同,分別制定合理的配置標準。新型農村的公共配套設施以“1+21”的標準為基礎,按照不同規模鄉村進行彈性配置,與相鄰區域內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設施實現共享;村民聚居點公共配套設施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統籌配置,同時充分考慮與相鄰村鎮共建共享。
4.2市政基礎設施
在新農村建設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在道路交通方面,《福建省村莊規劃導則》從道路選線、道路分類、道路退讓、道路設計、道路環境、綠道系統和停車設施方面進行控制引導;針對給排水工程、環衛工程、電力工程、通信工程、清潔能源和防災減災等方面,提出控制引導,滿足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需要。
4.3聯系發展實際,解決配套難題
在新的形勢背景下,“富美鄉村”新農村規劃建設由大拆大建、統規統建大型農村新型社區向舊村整治、產業設施建設等方向轉變,“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也成為新農村規劃建設的一項重要依據。在充分滿足國家及省(市)相應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富美鄉村”的規劃、建筑和環境三大部分的技術規范內容與“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規劃理念緊密契合。山區村莊現狀村民聚居點較多,部分聚居點規模較小,不利于基礎設施的普及。“小規模”理念提出,新農村聚居規模以100~500戶為宜,采用“組團式”布局模式,組團規模宜為20~50戶,如此不僅限制了新農村聚居規模的上限,避免出現大拆大建的情況,還限制了最小聚居規模,有利于公共服務資源及基礎設施的普及。此外,“富美鄉村”規劃山水與自然資源優勢融合,新農村規劃選址強調“生態化”理念,在規劃中要求生態保護優先,尊重原有生態體系,處理好山、水、田、林、路與居住組團的關系。由于農村建設情況復雜、專業管理人員欠缺和規劃未落實等問題,普遍存在農村聚居點中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特別是由于聚居點存在規模小、分布散等特征,對相應設施的引入帶來較大困難。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分析與研究,參考較為成熟的社區配套標準,對“富美鄉村”內的聚居點進行分類控制,明確必須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并根據實際規模和建設情況,保留一定的彈性控制。
5.1不斷強化對“富美鄉村”生態環境的管理
為了做好“富美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布局特點和農戶居住情況進行合理規劃,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城市高成本、大規模和集中程度高的模式,要設計符合農村分散和小規模的特點,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要增加環保資金的投入,做好生態環境脆弱區和水源環境的保護;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采用農村集體和農民個體等多種集資方式,建立長期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切實處理好農村農業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當地鄉鎮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投資、土地以及科技等政策的優勢,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積極合理的引導,做好政策方面的扶持。
5.2做好“富美鄉村”綜合生物物質資源的利用
針對鄉村綜合生物物質利用效率低的情況,政府要及時幫助農民做好秸稈和家禽牲畜糞便等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要建立和延長農產品的加工鏈,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可再生能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同時還要做好地表水的凈化和消毒工作,大力發展廢棄生物物質能源的轉換和提煉,實現農村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
本文所論述的內容體現出科學性、合理性、時效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對”富美鄉村”規劃建設和管理特別是生態保護更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為打造“富美鄉村”建設典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何遠光.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9(3):29~33.
[2]王成新,于雷,呂紅迪,等.城市環境總體規劃中的區域協同思想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11):11~14.
[3]董偉,張勇,張令,等.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J].環境科學研究,2010(6):782~788.
TU984
A
1673-0038(2015)19-0015-03
2015-4-25
林坤耀(1973-),男,高級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城鄉規劃與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