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平
“干事創業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會上的重要論述,也是習總書記對新時期黨員干部如何樹立正確政績觀的重要闡述。
“民之所好”貴在心中有民,公仆“好之”重在行動為民。黨員干部要樹立心中有民、行動為民的政績觀,解決好為誰謀事業、怎樣謀事業的基本問題。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清朝文人梁章鉅在《退庵隨筆》一文中寫道的“廉而不能理民事,則雖不要錢終不謂之好官”,其意可謂深刻。為政不廉禍國殃民,為政不勤誤國害民。《晏子春秋》記載,晉國上大夫叔向請教齊國相國晏嬰,什么樣的想法才是高明的,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寬厚的?晏子答:“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此話大意是,沒有比愛護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沒有比讓老百姓快樂更寬厚的做法。對于今天的共產黨員而言,在“為人民服務”前加上了“全心全意”的限定詞,執政為民的底色便更顯沉穩厚重。
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全面推進改革與發展,就要有所擔當,攻堅克難,在“實”上下功夫,在“新”上出成果,在“難”上求突破,以“在位一天、趕考一天”的自覺,全心全意為民,致力改革發展。不論身為何職,不可狂妄自大;不論身在何處,不可言行不一;不論發生什么變化,不可本色裂變。只要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為民謀福祉上,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就能把工作作為一種事業、作為一種責任,就能保證作決策、干工作、抓改革、促發展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就能讓作出的每一項決策、頒布的每一項規定、實施的每一項工程都能切合當地實際,符合群眾愿望。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群眾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就在群眾心中有多重。對于共產黨人來說,不忘本就是永遠不要忘了“我們當初從哪里出發、為什么出發”。焦裕祿曾經冒著風雪看望癱瘓老人,當老人問他是誰時,焦裕祿深情地說:“我是您的兒子。”這是共產黨人對群眾最深的敬仰。楊善洲一輩子造福群眾,當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只說這是為了報恩。我想,這才是黨員干部對群眾最大的回饋。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黨之根基,在于群眾。黨員干部心中有了人民,精神就會振奮;心中有了人民,能力自會提高;心中有了人民,黨群必會密切;心中有了人民,腐敗定會遠離。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科技廳)
責任編輯:田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