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吉布斯
一戰的“戰爭借款”在英國財政部的舊債名單上并非最早,某些債務甚至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
3月9日,英國還清了總額為19億英鎊(折合28億美元)的“戰爭借款”,這筆錢是當年政府為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發行的國債。
“這一刻值得英國驕傲”
1917年,英國政府向12000名債權人籌集戰爭借款,剛發行時,這筆國債的年利率是5%,到1932年,英國政府已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于是把它的利率降低為3.5%。
現任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說道:“這一刻值得英國驕傲,我們終于還清了為打贏一戰而背負的債務。它標志了我們國家財務信用,也給這一代納稅人樹立了信心。此次政府償清債務,是對那段歲月里國民為國奉獻的最佳記憶。”
“1914年戰爭剛爆發時,英國還只有6.5億英鎊的債務,四年后戰爭結束時,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70億,它們很多都是國債。”M&G 投資銀行固定收益部的吉米·里維斯說道,“目前仍有38000名債務人持有不足100英鎊面額的戰爭債券,這很讓人吃驚。應該說,還清這部分債務確實有助于凈化聯合王國的財政,不過,恐怕也只能幫助政府減少每年1500萬英鎊的支出。”
3月9日,財務部還還清了一筆1932年由財務大臣張伯倫欠下的舊債。當年財政部為發行國債,曾設計了這樣的標語:“即使你無法上戰場拼殺,你也能通過購買5%年息的國債為祖國盡一份力。和當兵的不一樣,債權人不冒風險”。
此番清償“戰爭借款”系喬治·奧斯本近年來力推的戰略舉措的一部分,該舉措試圖一次性了斷總計六項超時或“無休無止”的債務。
2014年底,奧斯本向公眾宣布了這項計劃。有評論指出,政府是鉆了當前英國低利率的“空子”,另舉新款還清這些舊賬。斯瑞特尼德投資公司的托比·納格爾估計,這次財政部一次性了斷至少為政府每年節省了1500萬英鎊的利息支出,相當于削減了5億英鎊的本金。“債務管理辦公室”按照這個數字推算,英國政府在98年間,光利息就支付了約55億英鎊。
英國的八項超期債務
一戰的“戰爭借款”在英國財政部的舊債名單上并非最早,某些債務甚至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
財政部歷史上有八項著名的超期債務,其中一項由前首相威廉·格萊斯頓簽發。格萊斯在帝國輝煌燦爛的維多利亞時代曾四度出任首相,他籌集這筆借貸的目的是追加政府在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中的股本,南海公司曾在1720年所謂“南海泡沫事件”的經濟危機中一蹶不振。
1888年,時任財政大臣的喬治·葛遜還清了一筆1752年的貸款,這筆錢在其后的百余年間,曾被英國政府用來支持歐洲大陸的反拿破侖戰爭,以及力挺土耳其與俄羅斯帝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
1927年,在時任財政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的推動下,政府把一戰時向民眾借貸的諸多國債,重新包裝為俗稱的“4%利息國債”,此舉實質上為政府緩和了肩頭高額的利息負擔。“4%利息國債”延宕了80余年,2014年10月方才結清,前后本金加利息總計約2.18億英鎊。
17世紀末以前,西方國家若碰上用度不濟的光景,通常的做法是巧立名目征收新稅。1694年“九年戰爭”(英格蘭聯合歐陸諸國對抗路易十四法國的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英格蘭國庫日趨枯竭,政府不得不從新成立的英格蘭銀行處以8%年息舉債120萬英鎊,國家財政赤字于焉誕生。
現代意義上的國債出現于18世紀初,彼時銀行和金融市場日益成熟,它們借由紙幣和債券等形式塑造出了債務體系。英國國債隨之從1700年的1200萬英鎊,上升到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時的8.5億英鎊。
德國也是“欠債大國”
英國政府欠的是自己國民的債,當今世界還有不少陳年“外債”。
就在英國宣布還清一戰內債前的一星期,希臘首相亞歷克斯·齊普拉斯指責德國“從來沒有為他們造成的損失支付合理的賠償”,德、希兩國關系再次跌入谷底。
二戰結束后,希臘、以色列、蘇聯等國向德國索賠,這是歷史的慣例——唯一身為戰勝國卻支付賠償的是美國。1988年,“民權法案”在美國生效,時任美國總統的羅納德·里根向日裔美國人在二戰中被投入集中營的遭遇道歉,并宣布向健在的當事人支付每人2萬美元的賠償金。
不消說,德國是需為二戰賠付最多的國家,然而現在很難弄清楚最初的總數——這主要是因為各同盟國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前前后后提出了許多各異的賠償要求。通常認為,盟國最初向德國索賠高達3200億美元——隨即盟國意識到德國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尤其是她還背負著一戰的舊債。
1952年在倫敦召開的德國外債會議上,德國的二戰賠款被確定為70-162億馬克,與此同時,她的戰前賠款被減免到73億馬克。
1952年9月10日,聯邦德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同意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分別向新成立的以色列支付總額為30億馬克,和向“全球猶太人大會”支付4.5億馬克的賠款,分12年結清。
今年希臘政府舊事重提,正是學習了以色列的經驗。2009年以色列財政部長斯坦尼茲宣稱,德國應該再次向大屠殺中幸存的勞工賠付4.5-10億歐元——即便德國早就結清了給以色列的賠償款。
現在不僅搞不清楚德國在二戰結束初期應該有多少賠款,連這些賠款現在的實際數額也是個未知數——許多國家都主張德國沒有賠夠。根據《賠款手冊》的作者帕布羅·德·格里夫的估計,到2000年,德國還未付清的戰爭賠款連利息已經滾到了386億美元。
好在,德國已于92年后還清了一戰的舊債。
2010年10月3日,德國最終結清了一戰的最后一筆欠債,這筆債的全部總額約2690億馬克,當日英國老牌報紙《每日電訊報》以“一戰正式結束”為標題紀念這一歷史時刻。
本來,聯邦德國在戰后承擔了大部分賠款,并于1983年還清,可是1953年所謂“倫敦債務協議”卻有一條:魏瑪共和國時被協約國削減的債務利息,在兩德統一后必須還清。于是在推倒柏林墻后的1996年,德國政府重新啟動對這筆時隔70余年的利息的償還工作。這一還,就是十四年。
這些賠償大多數是1918年《凡爾賽和約》訂立的,主要的賠付對象是德軍荼毒最深重的法國和比利時。同時,法國也有刻意抬高損失的一面,因為她擔心如果賠償不能壓垮戰后的德國,那么后者東山再起又將是自己的心腹大患。
英國曾派遣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因斯作為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結果他在1919年6月辭去身荷的職務以抗議賠償的尺度。“如果德國不能在經濟上自立,她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政策導向。”凱因斯在掛冠而去前留下這句話。1929年大蕭條來臨后,德國的債務被減到1120億馬克,并被允許在59年內還清。不過,希特勒在1933年就把還債這件事束之高閣了。
后世總結二戰爆發的教訓,總結出一條:莫為戰敗國套上沉重的賠償負擔。“二戰后,人們可以吊死國家首腦,卻不再懲罰這個國家。”華威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馬克·哈里森對BBC記者談道,“一戰后,情況卻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