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兵
[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336]
黃變,又稱“黃化”,是指白色或淺色物質在外界條件(如光和化學品等)作用下表面泛黃的現象,常見于塑料、鞋材和紙張等產品中。一直以來,織物泛黃是比較普遍的質量問題之一。
隨著多種纖維混紡種類的增加,織物黃變的發生頻率是增加的。紡織整理化學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化學成分和結構越來越復雜,當采用不適當的儲存和清洗技術時,其往往會出現變黃的傾向。此外,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地區的高濃度大氣污染物也是織物黃變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紡織業界對黃變問題的各種原因進行了廣泛關注,織物變黃有可能是交叉或組合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由于長期持續光照使纖維受熱引起化學或生物降解,從而導致纖維內部結構發生變化或纖維老化是織物變黃的主要原因。此外,特種纖維混紡可能也會導致上述問題的發生。
眾所周知,化學添加劑(如柔軟劑、潤滑油、樹脂、光學增白劑或金屬鹽)的過度使用或濫用可導致織物的顏色變化,包括織物泛黃。
(1)柔軟劑
柔軟劑廣泛應用于紡織功能整理來提高面料柔軟性能。該柔軟劑的來源為天然產品(如化學改性的動物脂肪)、人工合成的烴類蠟或有機硅材料。許多經過柔軟處理的織物更容易泛黃是因為曝露于高熱量、長時間或不正確的存儲以及不正確的生產工藝。此外,由于柔軟劑油性導致紡織品表面油性過多,進而導致織物泛黃。
(2)熒光增白劑
黃色多用于減藍,近年來,光學增白劑(OBA)或熒光增白劑等化學品已應用于代替減藍。熒光增白劑可以吸收不可見的紫外線和發出藍色的光線,可添加藍色能量抵消黃色加光能量增加,使織物光澤度更好。這類熒光增白劑易造成大氣污染或過熱條件下降解導致老化、變黃。
(3)氯
次氯酸鈉是一種常用的漂白劑,也是工業過程和日常用水的一種消毒劑。在紡織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氯會容易使織物變黃。利用次氯酸鈉等含氯物質對織物進行化學處理有時是有益的,但必須選擇性地應用。
(4)苯酚
苯酚泛黃也許是紡織材料泛黃現象中的普遍形式。研究表明,通過氮氧化物對苯酚化合物或丁基化羥基甲苯(BHT)的母體作用在堿性的條件下會形成黃色的產物。織物上的堿性通常來自于漂白加工時使用的化學品殘留物,殘留物一旦附著于纖維素纖維上就難以去除,需要酸洗。

(5)靛藍氧化靛藍染色服裝的臭氧褪色多為靛藍的氧化作用。大氣中的臭氧是極強的氧化劑,在UV 光的照射下會造成染料分解,使染料生成黃色產物。靛藍染色服裝的泛黃取決于以下幾個影響因素:染料在纖維中的位置、水分在纖維內的吸收和擴散狀況、濕度、纖維上的防護化學品和臭氧濃度。

天然和工業污染源的大氣污染物會導致織物明顯變黃,具體的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氮、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實際織物污染的機理各不相同,但均與特種纖維或纖維的共混物含量以及織物整理過程密切相關。
轉移污染物主要包括紙箱、塑料片材、薄膜袋或其他輔助材料,如浮石洗滌過程后用于服裝的材料。但是最近幾年來,轉移污染導致的變黃現象頻繁出現,也很難降到最低。
污染物包括消費者污漬和化學殘留物等,化學殘留物包括香水、潤膚膏、化妝品以及在各種紡織品干洗過程中使用的化學添加劑。這不是紡織品進入市場后織物變黃的所有潛在的原因,但卻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紡織品黃變的測試標準主要有《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光黃變色牢度》(GB/T 30669—2014)和《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GB/T 29778—2013)兩個標準,其中潛在酚黃變的評估是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了《紡織品色牢度試驗 第X18部分:潛在酚黃變的評估》(ISO 105—X18:2007)。具體區別見表1。
紡織品黃變是最普遍的質量問題之一。紡織品黃變有很多原因,目前國內紡織品黃變的測試標準主要有《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光黃變色牢度》(GB/T 30669—2014)和《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潛在酚黃變的評估》(GB/T 29778—2013)兩個標準,上述兩個標準尚不能對各種造成織物黃變的各種原因進行測試,僅對酚黃變和耐光黃變測試制訂了有關標準,因此需進一步加強對織物黃變的研究,同時加強黃變測試標準的研究和制訂。

表1 GB/T 30669—2014和GB/T 29778—2013對比
[1]GB/T 30669—2014《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光色牢度》[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4。
[2]GB/T 29778—2013《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潛在酚黃變的評估》[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