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兵
[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上海200336]
根據中國直報系統上報的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中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計24 847家,其中“質檢技術服務業”且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共計16 076 家,占全部獲證檢驗檢測機構的64.69%;2013年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出具報告2.83億份,檢驗檢測服務營業收入1 398.51億元。2014年底,檢驗檢測機構達到2.8 萬家,出具各類檢測報告3億多份,檢測服務產值1 600 多億元,從業人員約87 萬余人,擁有各類儀器設備400 萬臺套,設備固定資產原值3 343 萬元。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已呈現出一定市場規模(見圖1)。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新興服務業之一,中國將成為繼歐美市場后全球第三大檢驗檢測市場。

圖1 2008—2014年中國檢測產業市場規模及增長速率
2014年在全球經濟低位盤整的大背景下,全球市場檢測服務業的增長率仍達到了11.2%,市場規模達到8 486億元。2015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預計達2 500億元。據海關總署測算,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地區的進出口總額達7 萬億元,增長高達7%。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長超過10%,進口增長約1.5%。“一帶一路”的戰略也將帶動檢測行業的發展。
檢驗檢測服務業基本每年保持15%的增長速度。2014年華測公司營業收入增長18.9%,達到9.23億元。2015年SGS、ITS、BV 發布2014年年報,2014年收入分別為人民幣425億元、201.63億 元 和289億元,其中SGS 和BV 分別增長5.4%和6.1%。
行業總的銷售利潤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營業利潤基本保持較高水平。根據華測公司年報,2006-2013年華測公司年營業利潤率年均增長率為20.7%~32.9%,2014年華測公司在高速擴張的情況下營業利潤率仍達到17.2%的水平。

圖2 華測公司2006-2014年營業利潤和營業利潤率
檢驗檢測行業為輕資產行業,屬于現代服務業,其行業風險相對較低,符合城市功能發展定位。目前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產業形態相對比較單一,隨著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檢驗檢測行業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出臺一系列對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通知和文件,將逐步建立和規范中國檢驗檢測認證系統。國內各級政府也紛紛出臺扶持檢驗檢測機構發展的政策,為中國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平臺。
中國檢驗檢測市場未來將迎來一次大規模結構性調整,國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將撤去官方屬性,正式參與與民營和外資機構的市場競爭中。國有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將會通過與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合作迅速擴張市場;同時,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第三方民營機構將可能獲得原本難以獲得的強檢資質。
根據《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對全國范圍內各行業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進行“松綁”,鼓勵民營企業和外資機構等進入。因此,中國檢驗檢測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檢驗檢測機構起步較晚、分布較廣、數量較多、涉及面較寬、規模相對較小、市場化程度不高、服務意識缺乏,絕大部分實驗室的檢測裝備簡陋,科技含量不高,固定資產、實驗室操作人員少,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同時,檢驗檢測行業客戶多、頻率高、金額小,設備一次投入、更新快,依賴于其他行業發展,也給中國檢驗檢測的改革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
國際檢測機構發展方面,SGS、ITS、BV 等國際巨頭在中國發展迅速,每年均有新設分支機構,如SGS 在中國已經設立了50 多個分支機構和100 多間實驗室,國外機構擴張迅速加強了行業競爭。
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也同樣加強了競爭,中國民營企業為主的第三方檢測行業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長速度。2014年9月華測公司三名中層員工投資成立北京中科英曼環境檢測研究中心;2015年1月20日中科院佟勇在浙江桐鄉成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2015年4月“深圳市華測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變更為“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測公司或將在地域、業務及規模上進行更大布局。
檢驗檢測標準方面,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至2017年完成若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制定機構的培育,制定一批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同時,建立一系列包括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的監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落實企業標準化主體責任。
隨著檢驗檢測認證的改革整合發展,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等將面臨諸多的挑戰。
國際跨國檢驗檢測機構(如TüV、SGS、ITS、UL等)都經歷了由非營利機構向市場化企業轉變,由單一業務向多元化、寬領域業務擴展,由本土化向國際化拓展,走出了一條適應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和國際化發展要求的成功路。
檢驗檢測機構整合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各種影響整合順利推進的問題并不簡單,改制前后的名稱是否一致對檢測機構資質的保留也存在著影響,檢測機構能否順利平移將對業務的增長和發展速度產生直接關系。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體制機制的創新經驗,為中國檢驗檢測機構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該院把全省95 個特檢機構整合為一個法人實體,下設19 個分院,不僅保持了原來特檢機構的相對獨立性,又使集團的質量體系覆蓋全系統,減少各子公司獨立認證的繁瑣性,而且能夠將優勢資源集中于搞科研和出成果上。2013年檢驗檢測并表收入已超過10億元,而且避免了重復建設,提高了檢驗檢測質量,有效服務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1)深化與企業共生關系,加強產業支撐能力。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在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報告的同時,應加強關注企業生產過程中檢測檢驗業務需求,加強技術信息交流,協助企業從生產和技術環節解決檢驗檢測不達標項目。同時,根據用戶需求打造個性化質檢服務,商業模式從單純的買賣向深度挖掘用戶需求、提供精細化質檢服務轉變,為客戶創造價值,提供客戶需要的服務,即把市場終端的“C”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2)加快檢驗檢測軟硬能力的建設。第三方檢測機構既要提升實驗室硬能力的建設,同時也要打造實驗室的軟能力。需提高檢測實驗室建設能力、業務培訓能力、前沿動態技術跟蹤能力以及質量控制服務能力,為企業開展深度服務。
(3)積極參加檢測聯盟的打造,延伸產品服務。通過成立聯盟,可以打破區域、機構和時空的限制,逐步推進檢驗檢測結果互認,聯合成員單位共同服務,把社會資源當作自己可調用的資源。
(4)實現由單一服務向多元化服務轉變,提高一站式服務能力的建設。近年來,全球檢驗檢測認證業務逐步從單一領域向多領域拓展,從生產消費和貿易領域向其他領域和產業上下游延伸,從傳統的質量安全向低碳環保等新安全領域發展。
完善檢驗檢測行業生態體系的建設,提高檢測檢驗認證機構內部信息化程度。盡管檢驗檢測對于樣品的要求千差萬別,使檢驗檢測機構開展O2O 業務存在一定困難,但仍借助互聯網+積極參與電商業務。在傳統的利用電商平臺提供業務宣傳展示的基礎上,參與后端的驗廠驗貨服務以及電商后臺質檢服務等。
(1)業務咨詢服務。由傳統面對面及電話交流方式逐步轉向全程在線咨詢,打破用戶與質檢機構間的時間限制,同時,由傳統紙質申請單的方式轉向“在線訂購”,用戶通過互聯網全程查詢檢測進度、查看電子版檢測報告,實現檢驗檢測領域的互聯網+。
(2)打造一站式服務。簡化中間環節,通過“一站式”在線訂購服務系統和完整的質檢解決方案,快速幫助客戶完成質檢需求,解決客戶生產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幫助客戶提高產品質量。
(3)移動端轉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移動端質檢服務應用不斷涌現,通過各類質檢APP,與阿里、淘寶、微商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對接,實現檢測服務的移動化;同時,支付方式由支票、現金交易方式轉向電子支付方式,快速達成交易。
(1)提高責任意識和精細管理水平。檢測過程中檢測機構將某些樣品進行外包測試或者由于銷售和服務人員對適用標準的不熟悉,往往會導致測試結果大相徑庭。同時,在市場拓展中加強對價格體系的管理,否則容易導致市場信譽和品牌影響力大受影響。
(2)提高服務性價比。用戶接觸一家檢測機構,他會跟原先的服務或者同類別的檢測機構比較。所以,價格的制定不能一廂情愿,只有價格襯托出更多的檢測服務,讓用戶感覺性價比高的價格才是合理的。
(3)加大宣傳,爭做行業領跑者。在檢測領域,由于外資檢測機構無論從品牌影響力還是與跨國集團的合作歷史都要遠遠超過國內機構。因此,要加大宣傳,爭做行業的領跑者。
(1)逐步建立推廣職業經理人制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國有檢測機構逐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多數機構引用了董事會、監事會及執行總經理等制度,實現了事業機構向企業和企業向混合所有制的改變。但在管理模式與完全現代企業制度的職業經理人尚有差距,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
(2)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檢測機構同樣要高度重視企業人力資源開發,SGS、ITS等國際跨國企業平均培訓費用占營業收入2%以上,其中用于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費用比例更大,企業通過培訓,儲備一批創新人才和管理骨干。
中國檢驗檢測已經覆蓋建筑工程、環保、農業、食品、輕工、紡織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人們對產品質量日益關注,行業整合和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檢驗檢測機構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借助新媒體、新手段,積極轉型發展,規范行業發展模式,實現企業自身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