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程
(福州市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
雷程
(福州市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前提,路基質量的好壞決定著城市道路能否持續發展,然而由于建設施工團隊工人的技術水平大不相同,致使整個道路也出現不同的問題,為此,進一步對路基施工技術實行改進,是實現城市道路發展的關鍵。本文將以實際案例為參照,分析現代道路路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案例;路基建設;施工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城市道路車流量以及車載量也隨之增多,這就對市政道路的整體施工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內容。現今整個道路質量的基礎前提是保證道路路基的建筑質量,如果因為道路路基建設質量沒有達到要求,會在后期出現路基不均勻,路面出現裂縫、短板等一系列的質量問題,進而影響到道路的使用壽命,使出行的車輛受到阻礙。所以對路基質量的建設必須嚴格把關,加強施工管理[1]。
1.1工程案例簡介
通港大道位于連江縣東北部,西南連接城市入城口接沈海高速,東北到文山通可門港區、馬鼻等經濟區,是連江縣的重要窗口道路之一,現狀為17m省道,交通繁雜,各種交通相互干擾較大,秩序紊亂,影響交通運輸和人民生產生活。近年來,隨著連江縣經濟迅猛發展及城市總體規劃“東擴南移”的發展戰略推進,構筑城市道路網是勢在必行,是大勢所需,通港大道改建工程作為首個項目,其建設刻不容緩,該項目被列為連江縣縣委縣政府的重點示范項目,項目分兩期實施,連江通港大道改擴建工程(一期),含通港大道和浦口路,通港大道呈東西走向,西南起于可門路相接,東至浦口鎮與浦口路相接,全長6730m,標準寬度60m,雙向六車道,兩側各設輔道;浦口路呈南北走向,南接浦口鎮原連黃公路,北至通港大道,全長327.361m,是通港大道于浦口的連接線道路,道路標準寬24m,雙向四車道,本工程包括道路、橋涵、排水、強弱電管溝、照明、交通標志標線以及沿線附屬設施等。道路設計標準,道路等級:城市Ⅱ級主干道;設計速度:通港大道50km/h,浦口路30km/h;道路寬度:通港大道路面寬度60m,浦口路路面寬度24m;路面類型:瀝青混凝土路面。
1.2市政道路路基建設中的問題
根據上文中的實例,本文將通過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1.2.1設計計算不符合實際
該路段為城市Ⅱ級主干道,需要設計者按照行駛車輛的速度與路面的寬度等方面進行進行規范設計,并根據該路段高填方路基的穩定性和沉降性進行驗算和計算。如果在對其穩定性的驗算、沉降性的計算中出現所需條件不能反映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時,會造成因計算的不合理,導致完工后高填方路基出現整體下沉或局部下陷的嚴重情況,進而使道路不能正常的被使用[3]。
1.2.2對地基的處理方式不恰當
因為該工程建設中的軟基工程較多,所以需要采用適當軟基處理方案對軟基進程處理,如果對軟基的處理方案選則不恰當,不但最終成品達不到設計的要求,還會由于荷載過大,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進而導致過大的沉陷。
1.2.3路基填料不夠規范
在路基填料的選擇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要將含有種植土、腐殖或泥沼等劣質土壤混入到填料中,因為這些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數量較多,抗水性較弱,會造成路堤出現變形和沉陷的現象。另外針對該段路軟基本身存在的缺陷,在進行填料的選擇時更應該加強規范管理。
試驗采用三因素隨機區組設計,針對貴州高海拔地區,苜蓿推廣時間短,良種良法不配套等問題,研究氮磷鉀配施對紫花苜蓿生產性能和營養品質的影響,探索貴州高海拔區域紫花苜蓿單播最佳的施肥量和栽培方式,為貴州高海拔地區紫花苜蓿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2.4路基填筑技術不足
將路基填料進行分層填筑時,要依照相關施工規范要求進行厚度鋪墊。隨意添加鋪建層厚度,會使壓實度無法達到要求。當填筑的填料達到或高于設計標高時,會因重復載荷和填料的自重導致沉降變形。
2.1測量工作
在施工進行前按照圖紙和相關規定對整體路線和高程進行重復確認測試,為滿足施工過程中的需求,在中線復測時增添臨時水準基點標高和地面標高,另外對路線的橫切面進行測量和繪制,將其測試結果進行記錄并形成資料,交予相關的監理工程師進行審查和確認[4]。
2.2放樣工作
2.3路基基地清理工作
對該城市路基進行填筑前,需要按照規定和設計要求將基底范圍內的地表雜土和樹根等進行清理。城市道路施工的基底,要根據基底的土壤特性結合基對應的實際自然狀態進行合理穩定的設計,同時還應結合路堤填筑的高度等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3.1真空預壓施工技術
真空預壓法包括排水系統、抽真空系統和密封系統三方面的施工工藝。在需要加固的軟弱地基表面鋪好砂墊層,打設塑料排水板、埋設濾水管,再在砂墊層上鋪設不透氣的塑料薄膜,利用鋼絲橡膠軟管將濾水管與真空泵連接,利用真空泵將密封膜下的空氣抽出。連續抽真空造成膜內外壓力差,土體中孔隙水產生滲流,在真空的吸力作用下,通過塑料排水板、砂墊層、濾水管將土體中的孔隙水排出膜外,從而使土體固結密實。對于加壓方案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相關真空荷載和堆載荷載以及砂墊層荷載的參數設置;最后關于對該路段的檢測工作,需要在測試階段進行檢測儀器的掩埋,使其能對加壓過程中的各種情況,例如地表沉降、水平位移等進行實時監測。
3.2采用強夯技術進行軟基處理
除去上文中的真空對軟基進行處理還可以使用強夯技術,即利用具有一定重量的工業錘在一定的高度內進行自由降落,對軟土進行反復打擊操作,對于增強打擊范圍內的土地密度有一定的幫助,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得以降低的同時讓軟土的承載力得以提高,從而減少了軟土的沉降量。
3.3路基填方的施工處理
對于該工程中的路基填方工作在進行填筑前,需要先選擇一段路方作為實驗,在實驗路段內測定土的松鋪系數,以實現根據不同壓實要求所需的壓實遍數,達到設備的最佳組合,每臺班最大完成工作量和理想工作量等參數以便指導生產。在施工進行前對設計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并進行試驗鋪筑測試,例如此路段路基填筑的平均高度為80cm時,將原地表面進行清理和挖除后,表層翻松30cm,進行壓實度不小于95%的平整壓實后填筑。或該路堤填土高度大于80cm時,將原地表面進行清理和挖除后,在壓實度不小于93%的條件下進行碾壓后填筑[2]。
3.4對路基的填筑技術
路基需要采用分層填筑的方式,由自卸車將材料運送到制定的地點,以方格網法進行卸料。使用推土機對材料進行分層攤鋪填平,虛鋪厚度需要保持在30cm以內,另外攤鋪寬度每邊需要比設計中的寬度增加30~50cm,以保證邊坡處路基壓實度。填筑完成以后,現場環刀法抽檢回填土壓實度,確保符合設計要求。
3.5路基沉降檢測
為保證市政道路的路基填筑效果,在填筑完成后需要進行沉降穩定監測。在進行道路監測前,需要在路基沉降區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設置觀測基點(一般情況為2~3個),有利于全站儀和水準儀準確快速的找到基點的標高和基線的基本方位,在城市道路路基填筑過程中,按照規定進行每天一次的檢測,并記錄相關的數據,當測點的水平和豎向位移高出規定范圍內的值時,說明地基處于不穩定的狀態,這時需要立即停止填筑,并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為確保市政道路路基施工的高質量,需要有專業的施工團隊,配合相關的技術人員和先進的機械裝備進行項目的實施。因為施工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且會受到環境的制約。所以在堅持技術標準的同時,需要加強施工管理,增強工作人員注重整體質量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市政道路路基的持久性。
[1]鄒惠瓊.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J].新材料新裝飾,2014(8):370.
[2]馬先學.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3):457.
[3]肖宏義.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2):335.
[4]陳祖權.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0):223.
U416.1
A
1673-0038(2015)21-0199-02
2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