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渝
(重慶市房屋安全監測鑒定中心 重慶 渝中 400015)
淺談滑坡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陳渝
(重慶市房屋安全監測鑒定中心重慶渝中400015)
滑坡是地質災害中分布范圍最廣、發生頻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和最為普遍的地質災害,給人類正常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怎么樣對滑坡進行有效防治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滑坡;前兆;成因;治理
滑坡是斜坡上部分巖土體在重力、地下水和其他外力作用下,沿某一軟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而向下滑動的一種坡體變形現象。在廣大農村地區,滑坡也被稱為“垮山”、“走山”、“土溜”等。斜坡的穩定性取決于軟弱結構面上巖土體的抗剪強度,當軟弱結構面上的剪切應力超過抗剪強度時,就會產生滑坡。
滑坡的預兆通常有如下幾點:
(1)臨滑坡體上有明顯的裂縫并且裂縫在短期內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坡體后緣出現貫通性弧形裂縫且出現向后傾斜的下座拉裂臺階;
(2)臨滑坡體上出現不均勻沉降,坡體上的房屋、道路、田土等出現裂縫;
(3)臨滑坡體上的電桿、樹木(俗稱“馬刀樹”、“醉漢林”)等出現歪斜現象;
(4)臨滑坡體前緣泉水突然涌出或者突然干涸、坡體上的池塘或水田突然水位下降;
(5)臨滑坡體前緣出現巖土體擠壓變形、上隆鼓脹現象。
滑坡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巖土體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和人類活動等。
2.1巖土體類型和地形地貌
巖土體是滑坡的基本組成部分。結構松散的巖土體風化程度高,在其自身重力或水等外力作用下,極易發生滑動,尤其是殘坡積層地區(筆者在重慶市綦江地區從事過五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期間遇到的滑坡大多是發生在殘坡積層上)。殘坡積層通常出現在山體上,山腳和山腰分布較厚,山頂較薄。在地質災害中由于殘坡積層與下伏基巖巖性差別,形成天然的軟弱結構面,尤其在暴雨條件下雨水滲入殘坡積層中導致應力變化,從而引起滑坡。一般來講,坡度在10~45°之間的下陡中緩上陡坡形最易發生山體滑坡。
2.2地質構造
當地層傾向與山坡坡向一致(俗稱順向坡)而山坡坡度大于巖層傾角時,就易發生順向滑坡。除此之外,各種裂隙、節理、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也容易產生山體滑坡。
2.3水文地質條件
地下水的活動是導致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地下水的活動可以使巖土體軟化、降低巖土體的抗剪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同時增加巖土體自身的重量,導致山體滑坡。
2.4人類活動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階段,大規模建設方興未艾,人與自然矛盾加劇,地質環境壓力不斷增加,人為誘發的滑坡災害日趨嚴重。兩個最主要原因是:
(1)坡腳開挖。我國大規模的鐵路、公路建設在修建時因實施山體爆破和強行開挖坡腳,導致上部山體失去有效支撐而發生滑坡。
(2)水庫蓄水、泄水。水庫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增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加上蓄水造成巖土體的強度軟化效應和懸浮減重效應,極易誘發滑坡。
目前我國應對山體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普遍有減載和壓腳、截排水、有效支擋、坡體加固四種。首先需要進行滑坡地質災害的勘查,按照勘查報告提供的滑坡地質成因及滑動特征、推力參數等進行工程技術方案比選。結合滑坡地質災害的特點,重點選擇施工技術成熟、工藝簡便、造價相對較低的工程措施。
3.1減載和壓腳
(1)減載:可以采取清除坡體上方的危險房屋和部分巖土體(切勿過度清方)以達到減輕坡體下滑重力的目的,提高坡體穩定性。
(2)壓腳:在滑坡體前緣迅速堆積巖土體以壓制坡腳的繼續滑動,同時需將壓腳的巖土體進行有效夯實。
減載和壓腳適用于中小型規模的滑坡應急處置。
3.2截、排水
在變形體或滑坡體以外穩定斜坡面上迅速修建截、排水溝渠,攔截地表水進入滑體,斜坡變形體上也要修建排水溝,排走滑體內地表水。在滑坡體上修建排水溝時,應盡量與滑動方向平行或斜交,避免在垂直滑動方向上修建,以防止滑坡繼續滑動時溝渠被切斷。
3.3支擋
支擋是治理滑坡最有效的工程措施,可采取修建抗滑樁、抗滑擋土墻、錨索、錨桿等工程措施對滑坡進行有效支擋。因江河水沖刷浪擊引起的滑坡可采取修建防護堤、擋水墻來進行防護;對位于交通干線、城鎮、廠礦企業的滑坡應設置支擋構筑物。
3.4加固
對滑坡體上的裂縫通過化學注漿等方式及時進行填實、封堵,提高滑坡體強度,增加滑坡體自抗滑力,同時整平積水洼地,防止地表水沿裂縫繼續入滲滑體加劇滑體滑動。
本文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宗旨,通過對滑坡前兆、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全面分析,告訴大家怎樣提前預知山體滑坡的發生和怎么樣對已發生的山體滑坡進行有效治理。為廣大基層地區的滑坡防治工作提供粗淺的理論指導。
[1]王松齡,豐明海.滑坡區巖土工程勘察與整治[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2]羅曉紅,李進元.水庫蓄水對庫岸滑坡影響分析[J].成都:水電站設計,2003.
P642.22
A
1673-0038(2015)21-0094-02
2015-5-6
陳渝(1984-),女,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房屋安全監測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