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呂秀鳳 焦其意 崔培培 高冬花
綜述智能冰箱的發展現狀
文/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呂秀鳳 焦其意 崔培培 高冬花
本文對目前智能冰箱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進一步對智能冰箱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智能冰箱發展遇到的瓶頸,如食品存儲的方式、生鮮供貨的配送、食品冷鏈的物流支持等。
智能冰箱;物品識別;食品識別
智能家居是IT技術、網絡技術、控制技術向傳統家電產業滲透發展的必然結果。2009年奧巴馬總統提出了《美國創新戰略》,將物聯網和新能源列為振興經濟的重點。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歐盟也制定了物聯網行動方案,并頒布了物聯網領域14項行動計劃。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家居企業發展迅猛。
智能冰箱作為智能家電的代表,已然成為各大企業競相開發的突破性產品。普通冰箱不具備物品信息管理功能,用戶如果想要知道冰箱內的物品存儲情況,需要打開冰箱去查看,給用戶帶來很多的不便,同時用戶往往不會留意到冰箱中已經過期的食品,從而影響到自身的健康,或者造成一定的物品浪費。而智能冰箱可根據用戶存儲的物品信息,管理物品的保質期限、營養管理、菜品搭配等,還可以對用戶進行針對性的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1 智能戰略的發展
2014年,國內幾大品牌家電紛紛推出智能戰略。長虹智能戰略的落地始于2014年1月18日CHiQ電視的發布,并于2月推出主打云圖像識別技術的CHiQ冰箱,3月31日長虹推出主打人體狀態感知技術的CHiQ空調,至此,長虹基于家庭互聯網的智能戰略產品先后落地,智能戰略雛形已現。
3月10日,美的推出M-Smart智慧家居戰略,公布了美的在智慧家居領域的戰略構想和行動規劃——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美的將由一家傳統家電制造商,轉變為一家智慧家居創造商,實施“1+1+1”戰略,即“一個智慧管家系統+一個M-Smart互動社區+一個M-BOX管理中心”。
3月17日,海爾發布了U+智慧生活APP,用戶通過該APP可以控制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將各種智能家電的控制系統打通,實現了互通互聯,信息共享。U+智慧生活APP主要是基于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通過開放的物聯模塊、軟件中間件和云平臺服務接口,可以讓各方共同參與進來,目前海爾U+已與3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其中包括軟件商、硬件商、內容商以及運營等。到目前為止,行業內還沒有制定關于智能家電通信協議的標準。上述“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據分析應該是指參加U+聯盟,與海爾合作的品牌。
2.2 智能冰箱的發展
國內智能家居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目前,LG、三星、西門子、海爾、長虹、美的、海信、新飛等企業均推出了智能冰箱。
早在2000年,韓國LG推出了全球第一臺通過互聯網連接的“互聯網冰箱”。2007年,韓國三星公司提出了采用RFID技術的智能冰箱,每份食品貼有一枚電子標簽,冰箱可以“計算”冰箱中的食品,并“告訴”人們有關存放食品的相關信息,并通過發信息到手機的方式告訴用戶冰箱中的食品信息,比如食品的有效期、同類食品的數據以及使用冰箱里的食品可以組成的菜譜等等。
2010年,西門子公司在上海世博會上向世人展示了I-Fresh冰箱,該款冰箱融合了物聯網、3G互聯網和智能管理等技術。海信的智能冰箱,可使用智能手機實現對冰箱的遠程控制,遠程溫度的監控,食品管理信息的讀取等。用戶可自動編輯購物清單,生成購物清單,發送到手機客戶端,方便用戶購買食品。
2014年2月,長虹旗下的美菱發布了CHiQ智能冰箱,美菱全球首創的云圖像識別技術,整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變頻等多種技術,實現CHiQ冰箱的食品管理,該系列冰箱采用冰箱內置多個攝像頭對冰箱內物品進行圖像識別,進而實現食品監控、遠程查看等目的。
當下冰箱技術不斷更新,開創了全新的智能應用,用戶體驗方式正在發生改變。2014年7月,海爾博觀冰箱在青島CES展會上亮相。創新的Smart Window智慧窗設計,在冷藏室門體內呈現透明區域,飲品與食物一目了然。當人靠近這臺海爾博觀冰箱,門體即變得可以透視,可以看到冰箱內的食物,從而減少打開門冰箱翻找食物的時間、冷量和能耗。這款智慧窗冰箱還能通過微信進行控制。用戶只需在海爾智能冰箱微信平臺上綁定智慧窗冰箱,就可以遠程查看食物儲存狀況,并一鍵開啟速冷速凍、假日模式等功能。
智能冰箱發展的最大難點在于食品識別,只有識別到冰箱內存儲的物品,才談得上智能冰箱的管理。目前,家電企業廣泛使用的方法有無線射頻識別、圖像識別、二維碼掃描、語音識別、氣味識別等先進的自動識別技術。目前海爾、長虹、美的、海信等企業均推出了智能冰箱,其中長虹CHiQ冰箱搭載了云圖像識別技術,海爾物聯網冰箱則采用了射頻自動識別技,其他企業多采用語音識別技術或二維碼識別技術。其中,圖像識別、二維碼掃描及無線射頻識別等主流技術都是在相對客觀、不確定性相對較小的環境下實施的,可行性相對較大;語音識別和氣味識別則對環境要求相對較高。
智能冰箱識別了食品信息,可實現智能冰箱自動下單及配送。通過RFID了解食品的名稱、產地等信息,冰箱內部壓力傳感器實現食品的數量統計,與商城進行關聯匹配,完成在線下單,超市或網絡商城通過物流進行配送。生鮮供貨商的供貨系統是關鍵流程,不容忽視,也是目前亟需解決完善的問題。如何選擇生鮮食材的供貨商成為一大挑戰,這需要生鮮供貨商的產品能夠錄入數據庫,并為智能冰箱的購物商城API對接,還要具備一定的電商運行能力。而距離牽涉到成本問題,因此配送距離和成本如何平衡等,也需要考慮。
另外,冷鏈配送能否給予充足的支持,也是智能冰箱發展的一大瓶頸。成熟的生鮮電商具有冷凍倉庫及多地冷鏈配送能力,但是一些容易耗損的水果、海鮮等,如何快速的送達同時避免損耗就成了難題。而且如何設置不同生鮮配送的溫度,也是一大難題,是保證新鮮還是保證成本,這是兩難的選擇。
最后,智能冰箱的普及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支撐,但是顯然這會帶來成本的提升,價格能否被消費者接受,也成為一大考驗。同時,智能化應該考慮到整體家電的互聯問題及產品的完整體系,同時還要兼顧售后問題。
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冰箱發展迅速,已成為各大企業競相開發的主要產品,但智能冰箱真正走入普通家庭還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撐,仍需相當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