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曉
不久前,中科院和科技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將建設科普工作國家隊,引領我國科普工作發展。
《意見》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培育專兼職結合的科普隊伍”。科普工作是一項智力勞動,開展得好不好、效果好不好,人起著決定性作用。很長一段時間里,根據英國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觀點,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家拿了政府下撥的科研經費,而這些經費來自納稅人的腰包,就應該由科學家向納稅人交代,他們在做什么。科普,或者說科學傳播的主體,應該是科學家。
然而,就現實來看,科學家們的確無力承擔科普工作的全部職責。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科普工作的兩個關鍵詞:科學和普及。科學知識越來越豐富、領域也越分越窄,科學正在變成一項越來越專業的活動。無疑,科學知識本身的變化,使科學普及的難度倍增。
同時,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媒介也出現了明顯的細分現象。拿興趣愛好舉例,簡單地說,酷炫的極客男生可能喜歡用聲光電結合的方式了解壓電電子學,而安靜的文藝女青年可能更喜歡用詩歌、微小說的方式學習中微子震蕩。倘若還用同一種腔調去講述科學,科普效果一定不會好。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有效地傳播知識也已經變得紛繁復雜。
因此,就在科學本身和傳播科學都變得越來越復雜的今天,讓科學家來承擔科普,恐怕強人所難。
那么,到底該由誰來承擔科普的主要責任呢?筆者注意到,《意見》中提及,“培育專兼職結合的科普隊伍”,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要“發揮專業科普組織的支撐作用”。筆者認為,專業科普組織應當扛起科普的大旗。
科普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身也具備較高的專業化程度。根據當前科普工作的特點,專業科普組織的定位應當是為科研機構開展科普活動的服務型組織,一方面幫助科研機構厘清、凝聚和統籌服務于不同人群、不同類型科普活動的科研資源,另一方面將這些資源包裝成成熟的科普產品,并打通與大眾媒介、大中小學校等受眾深度融合的渠道,促進科普產品與受眾的“無縫對接”。
此外,有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筆者大膽推測,專業科普組織通過一系列的工作還將為科研單位、科學家群體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
因此,建設給力的專業科普組織將對科學家群體、科研機構和大眾都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科普的效率,增強了科普的效果,將為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養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