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
加快建成網絡強國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方向
■趙聰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強國這一重大戰略,從去年2月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即將寫入“十三五”規劃,正在從方案理念進入部署實施階段,不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戰提供強力支撐,也為信息通信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勾畫了藍圖。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由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而互聯網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首選平臺,無疑將擔綱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制造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強國戰略等一攬子戰略(計劃),這些無不需要一個安全、強大、完善的信息網絡作為基礎前提和創新引擎。可以說,網絡強國戰略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眾多“決戰”中的“重中之重”。
網絡是連接,是集成,是匯聚眾智。建設好網絡強國,才能倍加彰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技術手段、發展空間和智力支持。當前,我國有6.68億網民和5.94億手機網民在線,下一步,還將有億萬中國機器、中國產品融入網絡。基于網絡的人才薈萃、智能互動,必將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十三五”規劃建議描繪了以網絡強國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對于信息通信業而言,未來五年的頭等大事,就是站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滿足各行業各領域信息化與“互聯網+”的蓬勃需求。
盡管我國已經是網絡大國,在互聯網應用等層面也占據世界一席之地,但我國互聯網在技術、標準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人,國內城鄉、區域間發展并不平衡,特別是人均帶寬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存在較為突出的發展瓶頸。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作為網絡強國建設的主力軍,信息通信業責任重大。
要繼續推進網絡覆蓋范圍,縮小數字鴻溝,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中應有之義。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地區邊遠山區通信基礎設施薄弱,網絡覆蓋率和信息化水平低下,從而制約其融入現代化的發展。當年,信息通信業在普遍服務基金缺位的情況下,采用“分片包干”的方法,將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通信設施建設推向了一個歷史高度,體現了大局意識和勇于擔當的情懷。而在國務院提出改革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利好前提下,有理由相信信息通信業能夠打贏這場電信普遍服務“攻堅戰”,有力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要大力推進光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好網絡強國的根基。面對我國人均帶寬和網絡速率落后國際先進水平的現實,信息通信業應持續深入推進“寬帶中國”建設,提高光纖網絡覆蓋率,加快2G、3G向4G無線寬帶網絡的轉化,從而建成能夠暢通無阻、承載無憂的“網絡高速公路”,并持續推進網絡資費水平的下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網絡基礎。
要面向未來,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國際互聯網發展至今,眾多核心的技術基本都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中國要成為網絡強國,必須擁有自己的網絡核心技術。信息通信業要積極跟蹤參與5G的研發試驗,積極布局下一代互聯網,驅動SDN/NFV技術發展,加快現有網絡架構的變革,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只有加強網絡技術的創新研發,掌握核心技術,不斷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產品,才能不受制于其他國家,在未來的世界互聯網競合體系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支撐網絡強國既是責任擔當,也將帶來寶貴的發展紅利。在國家和地方對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的政策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