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譯界早有“直譯”和“意譯”之說,因為它們沒有清晰的定義,譯界對它們一直爭論不休而導致至今依然沒有公認的定義,可是它們依然是當今中國翻譯理論的中流砥柱。研究發現,“直譯”“意譯”的定義與語言形式掛鉤是爭論不休的根源。要使“直譯”“意譯”脫離爭論,其定義必須與語言形式脫鉤。“直譯”的新定義是:對原文進行字面意義翻譯是“直譯”。“意譯”的新定義是:對原文進行非字面意義的翻譯是“意譯”。文章對新舊“直譯”“意譯”進行了比較,指出各自的優劣和適用范圍。本研究發現“北京歡迎你”的英語譯文Welcome to Beijing是重大誤譯。用“直譯”翻譯“北京歡迎你”,翻譯結果最理想。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11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29
收稿日期:2015-7-1;修改稿:2015-7-13
1. 引言:翻譯界對“直譯”“意譯”爭論不休
中國人談論翻譯方法,沒有不談論“直譯”和“意譯”的。可是具體到哪些譯文是“直譯”的結果,哪些是“意譯”的產品,就爭論很激烈。中國翻譯理論界對“直譯”和“意譯”沒有一個大家認可的定義。翻譯理論權威教科書指出:“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與意譯(lib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這兩種不同的譯法,自有翻譯以來便無處不在,關于其區別及優劣的爭論也從未停止,尤其自‘五四’以來,譯界圍繞這兩種譯法進行的爭論更為激烈。”(馮慶華、龔芬,2011:79)
可是“直譯”和“意譯”盡管飽受質疑,它們依然是中國翻譯理論的支柱理論之一,教科書視之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能。有些教科書想將其剔除出去,可是又苦于無替代之法。
筆者總結歸納“直譯”和“意譯”的定義,找出其中的不合理性,在舊定義的基礎上,制定新定義,并加以評論。一孔之見,請
同行專家指教。
2.“直譯”和“意譯”的舊定義
2.1“直譯”
“直譯”就是基本保持原文表達形式和內容,不做大的改動,同時要求語言通順易懂,表述清楚明白。“直譯”所強調的是“形似”,主張將原文內容按照原文的形式(包括詞序、語序、語氣、結構、修辭方法等)用譯語表達出來,如:Physics studies force, motion, heat, light, sound, electricity, magnetism, radiation, and atomic structure. 物理學研究力、運動、熱、光、聲、電、磁、輻射和原子結構(趙萱、鄭仰成,2011)。
2.2“意譯”
所謂“意譯”,是將原文表達的內容以一種釋義性的方式用譯語將其意義表達出來。“意譯”強調的是“神似”,也就是不拘于原文在詞序、語序、語法結構等方面的形式,用譯語習慣表達方式將原文的本意(真實含義)翻譯出來。如:The law of reflection holds good for all surfaces. 反射定律對一切表面都適用(趙萱、鄭仰成,2011)。
3.“直譯”和“意譯”的新定義
3.1“直譯”
原文意義的字面翻譯叫做“直譯”。下面兩個例子的翻譯是英語原文的字面翻譯,譯文的意義與原文相當。
例1:
原文: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王振國、李艷琳,2009)
譯文:
好,更好,最好,
絕不讓它停歇了,
等到好變成更好,
讓更好變成最好。
(王振國、李艷琳,2009)
3.2“意譯”
原文意義的非字面翻譯叫做“意譯”。
例2:
原文:
pull someone’s leg
(王振國、李艷琳,2009)
譯文:
耍弄某人/開某人的玩笑
(王振國、李艷琳,2009)
筆者評論:pull someone’s leg字面意義是“拖某人的腿”,實際意思是“開某人的玩笑”或“耍弄某人”,其中的pull leg沒有被字面翻譯為“拖腿”,而是非字面翻譯“開玩笑”,這就是非字面翻譯了原文的意義。
4.“直譯”和“意譯”的新舊定義比較
(1)舊定義與形式掛鉤,新定義脫離形式約束,可是二者都翻譯原文意義。舊“直譯”文的定義“基本保持原文表達形式和內容”,有兩個條件:一是形式,二是內容。這里的內容指的是意義。
新“直譯”定義“原文意義的字面翻譯”也有兩個條件:翻譯意義,進行字面意義翻譯。新定義只在意義上要求,不在形式上要求。
翻譯是翻譯意義,不是翻譯形式。翻譯方法為翻譯服務。“直譯”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翻譯意義。意義分為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直譯”的任務是翻譯字面意義。
根據《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p2251給translate(翻譯)下的定義是:“用一種語言中的字面意義的詞語表達另一種語言的詞語或者文本的意義。”何謂字面意義的詞語?字面意義的詞語就是詞語的“基本意義”或者簡單地稱為“基本意”。
例3:
原文:
The weather smiled on us.
(王振國、李艷琳,2009)
譯文1:天氣向我們微笑。
譯文2:天氣很好。
(王振國、李艷琳,2009)
筆者評論:smile的基本意義是“微笑”,原文是擬人手法,把天氣比喻為人,包含隱喻,所以“天氣向我們微笑”。這是字面翻譯,是“直譯”,譯文的意義和其中的隱喻被再現了。只要按照字面翻譯原文的意義,原文的形式也會包含于其中。譯文1是筆者的譯文。譯文2中的smiled on us譯成“很好”,是非字面翻譯,不是“直譯”。非字面翻譯的結果不包含原文的形式。
(2)新舊定義都要求翻譯原文的意義,不翻譯意義的翻譯不叫做“直譯”。舊“直譯”是不但直接翻譯原文的詞語,還須保持原作的句子結構、比喻手段。新直譯要求字面翻譯原文的意義。新舊直譯都要求翻譯原文的意義。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譯文o n e k e y opens one lock,譯文表面上既合符舊定義,又合符新定義,可是實際上它既不合符舊直譯,也不合符新直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中國的習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字面意義可以延伸為多個意義,如“一個人配一個老婆”。英語譯文onekey opens one lock只有字面意思和多個引申意義,不是唯一的比喻意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所以,譯文表面上合符新舊直譯定義,實際上不是直譯翻譯,因為翻譯是翻譯意義,譯文沒有表達原文的意義。
(3)舊“直譯”要求翻譯原文的形式是多余的,是引起是是非非的根源。舊“直譯”的定義“是基本保持原文表達形式和內容,不做大的改動”。什么是“基本保持”?什么是“不做大的改動”?這些用詞是非常模糊的詞語。有些教科書不是“基本保持”而是“盡量保持”。定義的模糊用語,使得定義無法操作。究其原因,是因為定義與形式掛鉤。
下面的譯文第一個是“直譯”,合符舊“直譯”的定義,“基本保持原文表達形式和內容,不做大的改動”。第二個譯文改變了原文的形式,保持了原文的內容,只合符一個條件,應該被判斷為不是舊“直譯”,可是又不能說它是“意譯”,那么到底它是什么翻譯?于是就有了沒完沒了的爭論。
例4:
原文:
“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譯文一:
“親愛的貝納特先生,”一天,貝納特太太對丈夫說:“你有沒有聽說內瑟菲爾德莊園終于租出去了?”(李明,2010)
譯文二:
一天,貝納特太太對丈夫說:“你有沒有聽說內瑟菲爾德莊園終于租出去了?(筆者譯,2015)
魯迅主張保持譯文的形式和意義。魯迅為說明自己的譯法舉了一個例子說,譯文“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雖然不順,但是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保持了原文的意義。“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決不能改作“日落山陰”(太陽落到山背后去了),因為原意和形式以山為主,改了就變成太陽為主了(魯迅,2008)。
魯迅的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被人批評為“硬譯”“死譯”。可是魯迅的翻譯是原文的字面意義的翻譯,是合符新“直譯”定義的。如果當時有新“直譯”這樣的定義,大概不會有什么“硬譯”“死譯”之類的批評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譯文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新“直譯”,譯文是原文的字面意義的翻譯;不合符舊“直譯”,就原文和譯文意義一致,可是形式不一致。
5. 用“直譯”翻譯“北京歡迎你”
北京奧運會的一個主題標語口號是“北京歡迎你”。然而這一主題標語口號“北京歡迎你”只被翻譯成Welcome to Beijing,結果出現很大的問題。
漢語“北京歡迎你”不分語境,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都可以說,都可以用,而Welcome to Beijing只能用在一個語境中——在客人來到北京之時才能說,才能用。
漢語“北京歡迎你”至少有四個意義:(1)用于北京以外的地方,如美國、希臘。北京人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對非北京人說“北京歡迎你”,其意義為北京歡迎你(去北京);(2)北京人在北京對尚未決定來北京或巳決定來北京的外地人說“北京歡迎你”,如在北京給在美國的人寫信或打電話說“北京歡迎你”,其意義是北京歡迎你來北京;(3)北京人在北京對那些來到北京的非北京人說“北京歡迎你”,其意義是北京歡迎光臨北京;(4)北京人在北京對那些已經在北京的客人說“北京歡迎你”,意義是對他們呆在北京表示高興。
當“北京歡迎你”的意義是“北京歡迎你(去北京)”時,“北京歡迎你”不能譯成Welcome to Beijing,可以譯成We look forward to your going to Beijing或We enjoy your going to Beijing 。
當“北京歡迎你”的第二個意義是“北京歡迎你(來北京)”時,它的英語譯文可以是You are welcome to Beijing或We look forward to your coming to Beijing。上面的英語只能寫在信里,或在電話里說,不能寫成標語貼在北京。
當“北京歡迎你”的第三個意義是“北京歡迎你(來到北京)”時,英語譯文是Welcome to Beijing。標語可以貼在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地,也可以對客人面對面地說。
當“北京歡迎你”的第四個意義是“北京歡迎你(留在北京)”時,它的英語譯文是Youare welcome in Beijing。此時的“歡迎”意思是accepted——受款待的(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p2002welcome字條)。You are welcome in Beijing中文意思是“您在北京是受款待的”,即“北京歡迎你”。此標語在客人到達后留在該地時用(Thompson, 2005)。
Welcome to Beijing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到處張貼散發使用是嚴重失誤,在北京以外的地方使用同樣是嚴重失誤。2008年北京奧委會組委會主席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同志在希臘雅典的圣火交接儀式上發表了非常精彩的中文演講,中文演講結束時,劉淇書記最后講了一句英語“Welcome to Beijing”。國內聽眾和觀眾推測,劉淇書記要表達“北京歡迎你去北京”,可是“Welcome to Beijing”沒有表達劉淇書記要表達的意思。“Welcome to Beijing”這句英語的意思是“歡迎你來到了北京”。劉淇書記的“Welcome to Beijing”用得不是時候——不是客人來到北京之時,也不是地方——不是在北京。2004年希臘奧運會大旗交接儀式上,漢語標語“北京歡迎您”也譯成“Welcome to Beijing”用于希臘雅典,用得不是時候,也不是地方。翻譯的重大失誤導致了劉淇書記等領導人誤用了“Welcome to Beijing”。
筆者發現“北京歡迎你”被誤譯、誤用以后,給北京奧委會主席劉淇同志寫過信。筆者發現,信后漢語“北京歡迎你”依然如故,英語“Welcome to Beijing”被慢慢地退隱了。
如果采用直譯,“北京歡迎你”的譯文是Beijing Welcomes You,譯文很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形式與原文形式也一致,是神形兼似的好譯文。韓國主辦過世界杯足球賽,摩天大樓上貼的標語口號是Seoul Welcomes You(首爾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