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張華鳳教授課題組合作,發現一種“智能”克服腫瘤多藥耐藥的新方法,并在小鼠體內驗證了其優異的抗多藥耐藥效果。國際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6月26日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腫瘤的多藥耐藥性是指腫瘤細胞長期接觸某一化療藥物而產生的不僅對此種化療藥物耐藥性,而且可對其他結構和功能不同的多種化療藥物產生交叉耐藥性的現象。它是導致癌癥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癌癥臨床治療的最大挑戰。而解決該問題的傳統做法是,通過抑制多藥耐藥泵出作用或利用納米載體負載大量藥物,但往往會向生物體內帶入不必要的毒性物質。因此,開發出更安全的抗多藥耐藥性藥物非常重要。
梁高林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對藥物自身進行“改造”的方法,改造后的藥物可在癌細胞內“智能”自組裝成納米藥物,同時具有靶向富集和藥物緩慢釋放的功能,為抗多藥耐藥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們設計的“智能”小分子藥物(2-氰基苯并噻唑-紫杉醇)進入癌細胞后,可以在細胞內高表達的弗林酶作用下,自組裝生成含紫杉醇的納米粒子,并富集在癌細胞中。納米藥物在癌細胞內的酯酶作用下,緩慢釋放出游離的紫杉醇,從而殺死癌細胞。
他們與張華鳳課題組合作,在構建有多藥耐藥模型的癌細胞及活體腫瘤小鼠實驗中顯示,與已有的藥物紫杉醇相比,2-氰基苯并噻唑-紫杉醇的抗耐藥指數在癌細胞和小鼠中分別提高了4.5倍及1.5倍,并且沒有對小鼠產生毒性。
梁高林表示,這種新型的抗多藥耐藥策略為更安全的藥物設計及癌癥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并將在癌癥的臨床治療上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信息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