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早已不再僅是手機,將其比喻成人身上的一種“器官”并不為過。對于此種說法,天才的技術決定論者、媒介環境學開山鼻祖馬歇爾·麥克盧漢肯定會同意。在麥克盧漢眼里,媒介、工具的演變史就是一部人類的進化史。
在麥克盧漢看來,汽車輪子是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住宅是集體的皮膚的延伸,電話、電視等新興媒介則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這也就是人們不斷尋求速度、加速智能化的一大動力,這是人體自身進化的需要。工具的不斷演進中,“速度”和舒適對人們的理想觀念與動作行為不斷進行著洗禮。而這也是格力、360、樂視們殺入手機行業,做手機的一大推動力。
易觀國際分析師馬天嬌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互聯網+反映的是這樣一種趨勢:互聯網對日常生活的滲透程度進一步加深,此前互聯網主要是作為信息傳播的渠道和手段,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并不深入。而現在,互聯網早已跨越信息傳播的時代,甚至也跨越了傳統電子商務的時代,它開始深刻地同餐飲、醫療、教育、旅游、金融等領域結合,產生諸多新的商業增長點,并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促進幾乎所有傳統商業領域的轉型升級。‘互聯網+一詞反映的正是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 ≠ +互聯網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看病、打車、吃午餐、洗衣服、放熱水……一切都可以在你的手機上完成。未來,科技紅利的普遍服務若覆蓋不到位,或許會形成互聯網時代里的“信息貧富差距”。到時候的貧富差距不再是擁有金錢的多寡,而是你享受到了多少科技紅利。
今年“兩會”閉幕時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說: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中國經濟會飛起來。提起互聯網,大家都不陌生,但“互聯網+”卻是熱門又新鮮的提法。
“+互聯網”和“互聯網+”,換了個順序,差別在哪兒呢?
來看看近來很火的無人駕駛汽車,它在互聯網大數據的幫助下,可以做到辨認紅綠燈,躲避行人,自動停車,讓人們不用再擔心疲勞駕駛、酒駕、路盲、安全事故等問題。在“互聯網+汽車”的背景下,無人駕駛汽車更像是具有傳統汽車功能的全新科技產品。在這些新的業態下,汽車出現的某些缺陷,甚至都不需要傳統的全線召回了,比如最近,特斯拉為了解決電池續航里程問題,宣布通過在線軟件升級來直接解決。這就是“互聯網+汽車”的新模式。但僅憑擁有網絡銷售平臺,通過大數據定向營銷汽車,則只能算是“+互聯網”。
生活中,我們可能已經看到了不少“互聯網+”的影子。好比 “互聯網+商戶集貿市場”,我們有淘寶、京東, “互聯網+短信和社區”,我們有了微信和朋友圈、 “互聯網+出租車”有 “滴滴”“快的”;“互聯網+傳統行業”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應該是一種深度融合,迸發出全新的平臺、產業和生態。好像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的互聯網可能也會像電一樣,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工具。
當前,國家已經設立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而社會上還有上萬億元的創投資金,都為“互聯網+”概念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協同效應。所以不要小看互聯網后面跟了一個小小的加號,只有傳統的思維,沒有傳統的產業,一個加號可以為中國經濟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
觸動經濟版圖
從“互聯網+”戰略上看,政府已經看到了大數據等幾個互聯網行業最熱領域的重要性,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事實上,互聯網也正成為像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成為提升實體經濟生產力的重要工具。恐怕最重要的,政府希望互聯網將來能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服務。
3月9日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工業革命,這輪革命的工具是互聯網。而我們所講的“互聯網+工業”就是德國人說的工業4.0。
當前,中國的工業3.0還沒有完成,但要通過互聯網抓住工業4.0的新機遇。馮飛提到,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二十多臺,德國是二百多臺,日本、韓國超過三百臺。
回過頭去看,過去的20年時間里,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第一個十年里,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和平共處,互聯網催生了很多新經濟,比如門戶、游戲和電商等。第二個十年里,互聯網逐步開始改變甚至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變,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比如廣告主從在報紙上做廣告到在網絡上做廣告。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其最大推手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最典型的案例是京東的出現,逼著國美和蘇寧開始轉型互聯網。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這個進程從2010年開始,其最大推手是智能手機的爆發,典型的案例如小米。四是當下正在進行運營的互聯網化,企業完全數字化和網絡化。
過去被互聯網深度改變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現在這種改變正在向第二產業甚至第一產業滲透。第二產業被互聯網改變最大的,就是手機和電視產業,小米先是攪動了手機產業,又跟樂視網等一起去顛覆傳統電視產業。這種顛覆開始蔓延到汽車領域,比如樂視網要造汽車了。顛覆還在向第一產業滲透,比如本來生活網,改變了農業的銷售模式,讓農民的產品直接在網上賣給北京的市民。
經歷了20年的沉淀,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優劣勢已十分明顯。
雖然發展迅猛,但中國互聯網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盤子里占額還很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一個數據是,目前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只有7%。
智能互聯網崛起
在人類信息化的這場發展歷史中,傳統互聯網已經面臨了瓶頸,下一個機會將是智能互聯網。
傳統互聯網一開始把傳播當做自己的核心,它的商業模式是免費的,通過免費業務逐漸找到收入。智能互聯網的核心業務將會是有價值的服務,是提升傳統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它本身就有商業價值,也具有更多的市場空間和市場機會。endprint
毫無疑問,智能互聯網依然需要和傳統互聯網一樣的高速度的網絡,這個網絡不僅需要高速度,它還應該是廣域覆蓋,在社會生活任何一個地方都存在,是實時和泛在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無論是在家里、辦公室還是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中,在野外,都有一個網絡存在,他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這個網絡。高速度的網絡是智能互聯網的基礎。
除此之外,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完全改變了我們對網絡的理解。傳統的網絡還只是信息傳輸,我們只關注到信息的流動,而很少關注信息的存儲和分析。因為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使用網絡,甚至生活的所有事情都在這個網絡中進行,云存儲記錄了我們每一次網絡活動,訪問的網站,電子商務的交易、玩了什么游戲、導航去了何地、看了什么影片,所有的這些信息,都不再像傳統世界那樣發生過又消失了,在智能互聯網世界里,云存儲幫助我們記錄了一切。因此,對這些數據整理、挖掘、分析,就具有巨大的價值。
而且,智能感應能力開始出現在智能互聯網中,智能互聯網世界不僅是信息傳輸,同時它還對人的感知能力進行了完善與補充,以手機為代表的終端產品出現,大量的智能穿戴設備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力量,智能感應成為可能。
轉型互聯網必須免費?
3月29日上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各行業大佬圍繞“互聯網思維與商業的本質”進行了一場跨界對話。對于“互聯網講究免費,傳統商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那么,如果要轉型互聯網,是不是就得玩免費經濟”這一問題,各位大佬觀點如下。
●曹國偉不這么看:“我們從來不覺得互聯網應該是免費的經濟,因為免費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掙錢的。”“我也不同意互聯網改變了商業要盈利的實質。破壞的目的是要破壞性的創新,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最后目的還是要掙錢,才能持續發展,最基本的商業邏輯是不會變的。”
●馬蔚華則表示:“有一句話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首先互聯網的本質和商業本質是兩回事。商業的本質是賺錢,是價值實現,這是天經地義的。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使商業本質回歸人性。因為互聯網是以人為本的,互聯網企業所做的那些免費的事實際上都是讓客戶感覺到物有所值,然后讓客戶都來。這個平臺流量越多,那么將來在這個平臺上很多利益相關者的產品就會獲得更多的價值……這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
●張亞勤說,互聯網和傳統產業最終會融合,在于傳統產業復制互聯網的免費經濟。“現在有一句流行話,羊毛出在牛身上由豬買單,這解釋了免費的模式。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我認為對整個產業還是有很大的沖擊,甚至有顛覆,但是并不會把整個產業沖垮,最終還是兩個產業的融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