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崗
(晉城市礦山檢測調查測量隊,山西 晉城 048000)
大寧煤礦地表移動參數測定與研究
□王云崗
(晉城市礦山檢測調查測量隊,山西 晉城 048000)
煤礦井工采出煤炭后,會引起地表移動,出現塌陷區(qū)。對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動參數測定,并對保安煤柱設計參數選擇進行論證,是每個生產礦井必需的地質技術參數。本文對大寧煤礦P3綜采工作面地表移動參數測定。
地表移動觀測站;移動參數;觀測
晉城市含煤面積4654.4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9.01%,煤炭資源總量45.880Gt。現有煤礦138座,全部實現綜合機械化開采,生產能力13785萬噸/年。煤礦地表建筑物、井筒及工業(yè)廣場若煤柱留設過大,壓煤量就過多;而煤柱留設過小,則不能保證建筑物或開采的安全,因此,各礦應開展采煤觀測工作,以掌握地表與巖層移動的基本規(guī)律。
本文以大寧煤礦P3工作面為例,進行地表移動參數測定與研究。
晉城市大寧煤礦,生產能力400萬噸/年。井田南北寬4~6km,東西長5~12km,井田面積38.8225km2。
截止2014年11月,3號煤層可利用部分資源/儲量21219萬噸,15號煤層保有資源/儲量14149萬噸。
2.1 地質采礦概況
P3綜采工作面采用大采高支架一次采全高,實際采厚約為4550mm,工作面走向長1262m,采面寬度215m。生產采用“四六”作業(yè)制度,每天三班生產一班檢修。工作面循環(huán)進度0.6m,每班生產4個循環(huán),日循環(huán)12個,日進度7.2m,頂板管理采用自行跨落式,回采時間5.8月,工作面底板等高線標高+458~+492m,開采深度160~330m之間,平均開采深度245m。
P3綜采工作面開采煤層為山西組3#煤層,煤層厚度變化在4.24~5.0m之間,平均厚度4.55m,傾角3~7°。
3#煤屬于中等變質程度的無煙煤,低灰、低硫、高發(fā)熱量,是優(yōu)質的化工及動力用煤。煤層無爆炸性,自燃等級為Ⅲ級,屬不自燃煤層,高瓦斯礦井。
地面位置及地表現狀:位于下莊溝東側、王家莊西北方向。地面無村莊及其它永久性建筑。工作面地表地貌為低山,有基巖出露,發(fā)育有三條沖溝。
P3綜采工作面頂底板巖性:偽頂為0.30米的含炭泥巖,灰黑色,質軟,性碎,泥質結構,水平層理發(fā)育,含大量植物化石;直接頂為2.75米的泥巖,灰黑色,質軟,泥質結構,層理發(fā)育,含豐富的植物化石;老頂為4.2米的細砂巖,深灰色,中厚層,細—粉粒結構,塊狀構造,泥質膠結,質堅硬。底板為3.0米的泥巖,灰黑色,質軟,泥質結構,層理發(fā)育,含豐富植物根系化石,局部可見煤屑。
P3綜采工作面地質構造簡單,煤層總體為一向SE傾向的單斜構造,并伴有次一級的波狀起伏。煤層走向:NW~N~NE;傾向:NE~E~SE,傾角:∠2~7°。采面西南區(qū)域內發(fā)育有F3024斷層和另一小斷層。其中,F3024斷層始揭于切眼西端距切眼與303交叉點45米處,傾向80°~90°,斷距H=1.50m;小斷層揭露于303巷道回采方向244米處,走向75°,斷距0.5米。另外,根據實測資料,在回采方向(S→N)530~540米以及800米段(從切眼起算)段存在兩組橫向裂隙發(fā)育帶。
3.1 觀測線的位置
P3綜采工作面為走向長壁面,走向觀測線位置,依據煤層傾角(a=4°14’)結合埋深,計算出偏移量為20米,向東移動;由于走向比較平,傾向線位置確定于工作面中心。
3.2 觀測線的長度
從中心算起,每側為工作面內的距離,加上243.8×tg20°=88.74米,再加余留長度100米。經計算:走向長為1700米,傾向線長度為600米。
3.3 觀測點點間距
P3綜采工作面埋深為243米,依據有關規(guī)定,點間距確定為20米。
3.4 地表觀測站的標設
測量儀器為上海華測導航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X90型,采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中的動態(tài)(RTK)技術,適時測量技術,標稱精度為:平面10毫米,高程20毫米。
本次共布設測站134個點,其中:傾向主斷面觀測線布設測點90個;走向主斷面觀測線布設測點32個;其他觀測點12個。
3.5 地表移動觀測站的觀測
觀測站觀測按內容分:全面觀測、巡視測量、定期測量、最終觀測。
第一次全面觀測在觀測站標設后10到20天開始進行。觀測方法:利用GPS動態(tài)接收技術進行。為確保觀測數據準確無誤,本次測量獨立進行2次,在不超限的前提下,取兩次結果的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巡視測量根據井下工作面推進情況具體安排,方法GPS動態(tài)技術。
定期測量確定為每月進行2次,從控制點開始,對采空區(qū)上部的觀測點進行準確的測量,和第一次成果進行比較,確定每次的觀測工作量。
定期測量的次數:井下采煤工作面推進度每月按216m計算,井下推進月數為5.8個月,每月測量2次,加上采后穩(wěn)定約一年(每兩個月測量一次),計20次。
3.5 觀測站觀測時間
P3綜采工作面于2012年3月布置完成,經過15個月采前瓦斯預抽,2013年7月開始回采。2013年5月布設P3工作面觀測站。
2013年7月開始到2014年1月,P3觀測站共觀測12次。
4.1 初步獲得了本地區(qū)地表移動參數:綜合邊界角76.2度;綜合移動角72度;充分采動角為70.3度。
4.2 獲得了礦區(qū)動態(tài)移動參數:超前影響角為76.2度;最大下沉速度106.6MM/D,平均最大下沉滯后角為70.3度;幾乎沒有開始階段,活躍期為49天。衰退為102天。
4.3 P3工作面開采后,地表移動變形最大值為;下沉4262MM,傾斜-47.6-63.0MM/M,曲率為-1.26-1.31MM/M2,水平移動1600MM,水平變形-42.4-+42 MM/M。
4.4 通過求參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參數為:下沉速度系數K=2.53。
【1】胡海峰,姬婧,李璐.礦山測量[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2】編寫組.大寧煤礦生產礦井地質報告[R].長治: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二地質隊,2010.
【3】編寫組.煤礦安全規(guī)程(2011版)[Z].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4】編寫組.煤礦測量規(guī)程(2011版)[Z].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TD1
B
2095-7319(2015)02-0070-03
王云崗(1973—),男,晉城市澤州縣人,本科學歷,測繪工程師,現在晉城市礦山監(jiān)測調查測量隊工作,負責全市礦山企業(yè)資源儲量動態(tài)監(jiān)測及礦井測繪工作。從1994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礦產資源管理、煤礦測繪工作,在礦山儲量、地質測量管理方面有多年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