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連梅
漂洋過海去買藥
◎ 冀連梅

很多人都迷信國外的藥,覺得國外的藥治病更有效,特別是當親友得了疑難雜癥或是罕見病時,如果國內沒有治療藥物,他們便對國外的新藥趨之若鶩,并通過互聯網在國外購買,這稱之為“海淘”。
要知道,國外批準上市的藥物不一定有亞洲人種的試驗數據,一些藥物在不同人種間可能存在療效和劑量的差異。以心血管藥普萘洛爾(商品名:心得安)為例,若想使患者的心率下降20%,其所要求的血漿藥物濃度,黃種人比白種人低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同樣的劑量,美國人用起來剛好,中國人則可能因過量出現不良反應。當這些藥物在國內經過臨床試驗后,這些不同將會在說明書中通過標注體現。如果使用還沒有在中國上市的國外新藥,很可能會因缺少這方面的數據而不能把握合理的用藥劑量。
治療常見疾病的藥物,國外的也不一定更好。比如有些家長聽信網上賣家的忽悠,買了所謂的“萬用藥膏”——“小蜜蜂”紫草膏。寶寶出現尿布疹、蚊子包、濕疹等皮膚問題都拿它來涂。其實,這個在國外只不過是一支普通的戶外藥膏,作用相當于中國的清涼油,只限于兩歲以上的人群使用,而且也不能用在有創口的皮膚上,一旦長期使用,有造成肝功能損傷的危險。
并且,閱讀外文說明書獲得相應的用藥指導對于很多中國老百姓來說還是比較難的。而說明書是用藥的重要依據,如果不能讀懂說明書,對于用藥的時間、劑量、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就難以明確。且不說大多數人缺乏相應的外文閱讀能力,即使能理解這些外文,如果沒有專業的醫學、藥學背景,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專業術語的真正含義。現實中,我就遇到過很多人對藥品中文說明書的理解不正確,例如“頓服”是指“將藥一次性服用”,不少人就理解為“每頓飯時服用”,結果一天服了三次。
所以,有時候你淘回來的所謂藥品,它還真不是藥品。
(摘自《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圖/張瑞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