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靜
健康隨手拈來
◎ 張 靜

他有著瘦長的身材,干凈、白皙的皮膚,消瘦的臉頰上架著一副細長的黑框眼鏡。他隨性地坐著,一旦說起話來卻思維敏捷,語速分外地快……在四十出頭的袁彪——清華大學一附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醫師身上,外科醫生的嚴謹整潔和北京人的隨性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也許是當外科醫生太辛苦了,所以愛吃肉的他怎么也胖不起來。為了讓自己在手術臺前堅持站滿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他不得不專挑肉和雞蛋這樣高熱量的食物吃,以保持體力。“壞處就是這些食物膽固醇也高,我知道它們對心臟不好,但累極了還是覺得口味最重要,如果吃得不香就會吃得少,吃少了,體力怎么保證?”袁彪說,“和大多數普通人相比,我們唯一的優勢是能更早、更多地意識到生活方式對保護心臟健康的重要性。”
袁彪笑著說身邊不少四十多歲的朋友問他,老是胸悶、乏力、心慌是怎么回事。“這就是四十多歲的特點,心血管病開始浮出水面。”袁彪說。朋友的焦慮,讓他也不得不對自己的心臟多關心一點。“過去,家里擺著水果,我會覺得那是家人吃的。現在,我看著那盤蘋果就會想,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我干嗎不吃一個呢?”“你要我每天計算著自己吃了多少油、多少鹽,嚴格地按照條條框框去做,我做不到,但健康可以隨手拈來的,只要時不時地提醒自己一下。”
他常提醒自己隨時隨地補覺。“除了開車,我在任何交通工具上都能睡著,常常是上了飛機就睡,不光起飛不知道,降落也不知道,不管多么巨大的噪音和顛簸都吵不醒我。”“我也喝酒,但常提醒自己別過量,因為過量飲酒對肝臟和心臟都有負面影響。”“我沒時間運動,我的運動就是在各種會議和各地出差之間奔波,只要走路,就會提醒自己,反正也是走,干嗎不走快點?還能保護心臟。”“最關鍵的提醒還是在心態上,過去,我會追求一年做了多少手術,跑了多少地方,但現在我會思考,追求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么。我身邊很多上個世紀90年代發達起來的大款朋友,大部分人不是患上糖尿病就是高血壓、冠心病。為了成功,對身體不擇手段地利用,最后付出的代價只能是生命。”
“生命完整的目的,是讓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今天的袁彪,不但是個標準的“飲食男女”,還是興趣廣泛的心臟外科醫生,他平時愛好攝影、唱卡拉OK、彈吉他……雖然沒太多時間去做,但偶爾為之,也能讓生活變得五彩斑斕。“保護心臟沒有標準答案,我會在最方便的時候,在最簡單的舉手投足之間去做”。(摘自《戀愛婚姻家庭·養生版》2014年第10期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