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恩
時間換金錢
◎ 鄧恩
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三百多名成年人被要求完成一項關于時間概念和金錢概念的簡單任務。他們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整理與時間相關的句子,另一組則整理與金錢相關的句子。隨后,參與者決定未來24小時自己將要做什么。結果表明,整理與時間有關的句子的人更傾向于社交、談戀愛,不太傾向于工作;而整理與金錢有關的句子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上漲,而對社交和談戀愛冷淡。
隨著時間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我們更容易將時間視為金錢。當史黛西·阿什蘭懷第一胎時,家人問她計劃休多久的產假,她回答說:“以天數計還是以股票價值計?”史黛西與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觀點一致,富蘭克林曾寫道:“切記,時間就是金錢。假如一個人憑自己的勞動一天能掙十先令,那么,如果他這天外出或閑坐半天,即使這期間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認為這就是他全部的耗費,其實他花掉了或者說扔了另外五個先令。”
如果奉行富蘭克林的時間觀念,人們很難從日常無報酬的樂事中收獲快樂。
不妨嘗試以下方法:用年收入除以一年工作的小時數,算出平均每個小時的工資,算完后什么都不做,播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盡情享受每一分鐘。400名參與者執行完以上步驟后,他們對優美音樂的欣賞程度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想法會讓人在從事愉快但沒有報酬的活動時產生不耐煩的心理。
如果你賺的是月薪,那么計算每小時工資報酬可能比較新奇。但是如果你的工資是按小時支付的,那么你會覺得每小時都很重要。從入門級的咖啡師到權威律師,小時工更容易放棄額外的休閑時間以換取更多的金錢。在美國的一項全民調查中,32%的小時工表示愿意用更多的時間換取更多的金錢,但只有17%的非小時工認為這一交易有吸引力。研究表明,以前的小時工經歷也會對人造成影響,這一影響會持續兩年。
除了推動人們工作更長時間外,按小時計工資的方式還會降低人們從事只有情感回報而無財政回報事件的意愿,即小時工不太可能去做義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將時間和金錢看作可互換的資源是明智的,但是從幸福角度來看,則會適得其反。

(摘自《花錢帶來的幸福感》機械工業出版社 圖/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