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2014年,我國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保險大國。然而,想要進一步擔當保險業引領者,還應該繼續釋放保險業活力,強化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
今年2月,保監會向各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和資管公司下發了中國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下稱“償二代”)的17項監管規則和過渡方案。3月23日,保監會召開“償二代”動員部署暨培訓會,正式宣布進入“償二代”試運行過渡期。
試運行期內,保險公司當分別按照“償一代”和“償二代”標準編制兩套償付能力報告,“償二代”除了不作為保監會采取監管措施的標準以外,其他方面與正式實施沒有區別。保監會人員稱,“償一代”和“償二代”的并軌期可能會超過一年。
這是繼2012年保監會發布“償二代”建設規劃后,經過數次理論探討、行業測試,歷時僅三年便完成的大項目,順利實現了保險業監管體系從一代向二代的演化。保監會人士評價,“‘償二代弄好之后,規范之后的保險業未來十年都很難再出問題。”
三支柱支撐風險“償二代”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將“償二代”特點概括為“一個框架,三個特點,四類機制,八大工具”。其中“一個框架”,便是由國際通行的三支柱鼎力支撐而起。
“償二代”以風險為導向,分別從定量資本要求、定性監管要求和市場約束機制三個方面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監督和管理,將各種類型風險囊括在內。
定量資本要求是指一系列可以量化的風險資本要求,如保險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對于難以量化的風險,如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則在定性監管要求里予以細化;市場約束機制則用于約束難以監管的風險,采取諸如市場約束、市場紀律、信息披露等市場手段。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同時強調,這三支柱不僅適用于單個保險公司,同樣適用于對于保險集團的監管。對于保險集團的監管,既包括正式的保險集團,也包括民營資本控制的隱形保險集團;既考慮外部交易風險,也考慮內部資本重復計算、組織結構不透明、利益沖突等風險。
同時,三支柱克服了新興市場的諸多問題,適應了新興市場底子薄、資本相對短缺的實際,新興市場技術水平相對薄弱的現狀,以及新興市場發展速度快、風險變化快的現象。此外,在大金融背景下,償二代還考慮了保險業與其他行業資本監管規則的協調,使資本要求不至于過高而使大量資本流向其它行業。
“償二代”采用定量監管與定性監管相結合的機制,保監會和保監局上下聯動的機制,外部監管和與市場約束相結合的機制,資本約束和資本補充相結合的機制。四大機制合力發功,既約束了資本,又豐富了資本補充渠道。
而包括定量監管工具、風險評級工具在內的八大工具,細化了各項指標,明確了公司風險管理能力。
穩者更穩,險者更險
保險行業現行的償付能力監管標準是2007年照搬歐盟標準建成的“償一代”。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規模為導向,要求保險公司資本和業務規模相適應。在今天,這一套計量標準已經過于簡單,無法全面覆蓋風險,對于資產負債的評估也過于保守。
為適應行業發展,經過三年努力,我國獨家定制了中國版本的“償二代”。這對于推動整個行業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資本和風險管理水平都有深遠的意義。
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二代”將增加行業穩定性,對公司償付能力是一項高標準的考驗。
有分析人士認為,“償二代”實施后,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可能將出現分化局面,穩者更穩,險者更險。一些經營長期險種的公司會因此而受益,而一些經營短期險種的公司,尤其是以高現價產品為主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可能會下降。
這是因為“償二代”將償付能力監管指標由“償一代”下單一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擴展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風險綜合評級三個有機聯系的指標體系,引導和促使公司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險公司為搶占市場而做高風險的產品,保持了市場穩定。
行業跟隨變身行業引領
迄今為止,保險業監管并未在全球形成統一的監管規則,國際社會正在推進保險資本監管標準的建設。我國“償二代”的建立,既吸收了國際主要的風險測評因素,又適時推陳出新,總結出了獨特的經驗成果,使我們從一個規則的跟隨者變身成為一個引領者。
“償二代”的實質在于基于對過去業務經驗的風險刻畫,確定未來業務的波動性所帶來的資本要求。因此它的關鍵之處是對未來的預測性以及分析過去和未來的一致性、延續性。
在2014年為構建“償二代”召開的定南會議上,“再保信用風險、風險因子設定標準合理性”等成為焦點話題。當時,很多人擔心“償二代”在再保信用風險方面比較極端的規定會帶來很不理想的后果:引導直保公司把業務分給境內的再保公司,因而把業務風險集中留在國內,背離通過再保分散風險的本義。那樣一來,境內再保公司向境外轉分保,就會無緣無故增加交易成本,最終降低市場效率。
但它的積極意義也很明顯。過去我國監管對于海外再保險公司在國內經營再保險業務沒有資本要求,海外再保險公司無需在國內設立機構,在海外就可完成業務。這樣既不利于監管部門管控風險,也存在對國內再保險公司不公的競爭現象。且許多公司破產原因在于再保機構的資本不足,因此需要境外公司將資本轉移至國內。“償二代”的實施將給境外再保公司帶來壓力,若想在國內續保,或保持原有業務規模,必須給境內分支機構注資。
新規則出臺后,國際上各家大型再保險公司都開始考慮盡快在中國設立法人機構,加大資本投入。大型外資再保公司的中國分支機構,以瑞再、漢諾威為代表,均表示愿意向中國注資,滿足中國償付能力監管標準。
通過新規則的引導,我們打造國際再保險中心的愿望在日益靠近。隨著“償二代”的試運行和不斷完善,我們也將能夠在國際保險監管規則制定方面享有更大的話語權,更有力地改善中國保險公司信用狀況,更好地為中國保險行業發展乃至為“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服務。
這是因為“償二代”將償付能力監管指標由“償一代”下單一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擴展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風險綜合評級三個有機聯系的指標體系,引導和促使公司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險公司為搶占市場而做高風險的產品,保持了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