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官德理論對統治階級和廣大士子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在長達1300余年的科舉制度中,更對社會產生了普遍而根深蒂固的影響。根據孔子的“內圣外王”論,讀書人只有修身以成圣賢之德,才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并強調德行是治國的前提,也是歷代的為官之道。也就是說,權力只有以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因此“治人”必先“修己”。
中國封建時代一直重視德治。一要為政以德,執政者要以德施政,贏得百姓擁護;二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古人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對領導干部而言,德必須排在首位,因為有才無德的人心術不正,容易亂用權干壞事;有德無才的人不善于用權,干不成好事。于是人們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唐太宗李世民結合漢代劉向“六正六邪”之說,將好官的德行分為六類,高瞻遠矚的圣臣、扶善除惡的良臣、進賢不懈的忠臣、明察成敗的智臣、廉潔奉公的貞臣、剛正不阿的直臣,以圣明、賢良、忠誠、睿智、貞潔、正直作為官德的六大內容。
德是一定經濟社會的產物,永恒不變的道德教條是不存在的,但歷史上一些被人們呼吁和崇尚的官德被繼承和延續下來,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后天下而樂”的憂樂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堅定信念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與建設中又出現了許多道德楷模,如勤政愛民的周恩來、堅持真理的彭德懷、一心為民的焦裕祿、犧牲奉獻的孔繁森、敢說真話的朱镕基。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出現了諸多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模范,他們都賦予了官德以新的時代內涵。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官德出現了滑坡,權力濫用、資源壟斷、官德淪落、官場貪腐現象嚴重,不但加劇了貧富差距,社會信任也出現了危機,而且呈現出腐敗群體化、年輕化、高官化、隱秘化、極端化、國際化等發展趨勢。
官員有了行賄受賄現象,就會使社會失去公平、人類失去正義、是非被顛倒、真相被迷惑,而百姓對這種受賄而昧心的官員總是痛恨不已,甚至恨貪勝于賊寇。我國古代常有大赦天下以示仁政的行為,但歷覽古代大赦史,貪官往往不在大赦之列,唐朝是歷史上下詔大赦最頻繁的朝代之一,但都不赦贓官,可見人們對貪贓者之恨。宋代確定官吏貪贓為不赦之罪,還將贓官定為與“十惡殺人者”同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