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詠梅

新農村建設對古村落保護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為承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時,也隨之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體的村落,在建筑風貌、人文環境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時,意味著千百年的文化積淀隨之消失。如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既能保護好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又能走出一條發展古村落、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展之路?亟需引起廣大規劃者、建設者的思考。
古村落保護進入“瓶頸”期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社會轉型全面深入,“現代化”的發展大潮裹挾著傳統古村落快速前行,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生活生產運轉模式考驗著故土 “純天然”的繁衍生息傳統,昔日遠離城市喧囂的文明厚土難以再續那世外桃源般的“獨善其身”。
一是盲目拆舊建新,使歷史古建筑受到破壞。新農村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不能回避。一些村民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追“新”求“異”,結果許多古建筑在蓋新房、建樓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壞,造成了“西洋房”充斥鄉村的變味環境。
二是保護意識淡薄,古村落保護監管措施缺位。農民是保護歷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體,但有關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輻射面不廣,加之農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從而對保護珍貴遺產資源的認識模糊,認為老房、舊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現逢莊粉墻,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尷尬局面。
三是經費支撐短缺,古村落有效保護較難。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需要年年修繕,但現實情況是各級財政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有限,且大多沒有年初預算,造成許多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保護經費而得不到有效保護和修繕,一旦出現古建筑突發性破損,常常束手無策。
延續古韻,保護勢在必行
以木質結構為主的臺江苗族傳統民居鮮活獨特,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自然村寨就有36個,被中央、省、州民委等部門列為民族村寨進行保護的有27個,可以說,保護好古村落 “原貌”,就是保護好苗族文化血脈。
談到執行層面,筆者認為,一要提高全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要把普及鄉土文化保護與延承民族血脈作為一項全民素質教育的內容,常抓不懈。
二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家底。對各鄉鎮、各村(居)內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普查,了解和掌握文化遺產分布情況、所處環境和保護現狀,“對癥下藥”開展保護工作。
三要按照“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修舊如舊、體現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根據不同村落類型,將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編入鄉土文化保護規劃。
四要讓新農村與古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輝。歷史文化名村除要進行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外,還要進行深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延承,防止和避免歷史古村落文化的消逝。
多措并舉,突破保護與發展制約因素
考慮到古村落大多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當地自然資源非常有限,唯有利用傳統文化內涵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優勢,努力尋求古村落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路徑,使得保護古村落和發展經濟社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探索合理的古村落保護開發機制
古村落保護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對古村落保護應該立足于對古村歷史文化的全方位沿承,不能過分追求商業整改、旅游開發,而對古村落原貌造成永久性破壞,也不能“投鼠忌器”般簡單地對其進行“封存”,而是要積極創造條件,發展以古村落為主體的鄉村歷史文化旅游??蓢L試探索三種模式:一是整合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依托“姊妹節”、“獨木龍舟節”“吃新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展現“反排木鼓舞”白幫“短裙苗”“銀飾加工”“苗族刺繡”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萃,打響“天下苗族第一縣”文化品牌。二是保留木質結構傳統建筑、吊腳樓等苗族元素,結合森林植被、自然風光等,統一規劃,集中打造一批“以游興村、以游保村”的苗族特色精品旅游示范村。三是通過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打造一條重溫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光輝故事的旅游線路,使更多游者感知歷史、感悟紅色文化,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形成古村落保護多元化籌資機制
經費匱乏是制約歷史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關健問題,破解經費難題是當務之急。一是建議國家加大投入經費支持,國家在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上切出一塊,明確為古村落保護專項資金,并形成保護經費逐年增加機制。二是地方政府適當配套投入,作為地方政府更應發揮財政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合理利用各部門用于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以充分調動全民保護與開發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三是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鼓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建立政府、社會、集體、個人按比例共同出資承擔的投入機制。
建立“政府牽頭、村委會主導、村民配合”的管理機制
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問卷調查、公開規劃設計圖等方式,調動村民參與村莊規劃的積極性,從而使古村落的規劃更具科學性。同時,要形成監管部門聯動機制,完善執法檢查制度,嚴厲打擊損害古村落的人和事,切實讓村民成為古村落的保護者、經營者和受益者。
凸顯文化特色 合理開發布局
在管理上形成機制的同時,筆者認為還要以凸顯文化特色,保護文化資源為總原則,嚴格落實政策布局,多管齊下,進行合理化、規范化的開發與保護,兼顧民生與文化間的平衡,使文化旅游業成為經濟騰飛的鑰匙,帶動百姓經濟增收的火車頭。充分利用臺江縣苗族村寨保存完好、苗族文化濃厚的自身優勢,積極爭取設立世界級的貴州臺江露天苗族古村落博物館,進一步加強苗族古村落的保護力度。
︱作者系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縣委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