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

一提到舞蹈,很自然地會讓人聯想到音樂。自古以來,就有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形式和格局,舞蹈與音樂自打娘胎出來就注定了這樣的親密關系。中國舞蹈家吳曉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做了驗證,他指出:“任何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必須通過音樂,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現出來”。由此看出音樂與舞蹈有著不可分離的內在聯系。
密切聯系 雙向選擇
舞蹈與音樂的共性之一便是抒情性,它們都直接表達情感。音樂的表達具有抽象性,它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復、矛盾或干擾的作用,卻能夠與舞蹈結合得天衣無縫。因此,在一部作品中,音樂的風格與舞蹈的表達訴求,或者是舞蹈的風格與音樂的呈現內涵應該是對照的。也就是說,在一臺音樂與舞蹈并重的晚會上,音樂作品與舞蹈表現一定要追求風格的統一。此時的音樂是舞蹈的音樂,舞蹈也是音樂的舞蹈,它們扮演著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角色。
由此可以看出,怎樣選取素材成了這類作品創作的首要問題,如何能把音樂與舞蹈的風格把握得恰到好處是衡量音樂家和編導家個人水平的關鍵。該選用什么樂器、什么旋律、什么調式進行編曲?應該在與舞蹈作品創作初期的相互磨合中來確定。正如享譽世界的芭蕾之作《天鵝湖》,由于有了古典芭蕾之父佩蒂帕的天才編舞與音樂巨匠柴可夫斯基的靈感作曲才得以鑄就了這部不朽之作。這不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
角色扮演 各有分工
音樂的現場演奏與舞蹈表演作為同是需要觀眾現場感官體驗的藝術形式,在一個舞臺之上二者扮演的角色卻是不同的。眾所周知,對于歌劇而言,是以“歌”來訴說故事。觀眾的直接感官首先由臺上傾情演繹的歌劇演員決定,而所有的交響樂曲的演奏都在樂池中進行,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類似于“幕后工作者”。而在一部大型舞劇中,舞蹈成了撐起整個作品的脊梁,它是呈現在觀眾面前最直觀、最基礎的表達形式。另外,從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和演出中應該可以得出一些經驗和感悟。這部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集合幾十位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團結合作的集體智慧的作品由八個場景組成。每個場景分別由音樂與舞蹈作品匯集,而各個場景、段落之間又由詩朗誦銜接貫穿。這個氣勢磅礴的史詩巨著在音樂、舞蹈、詩歌的充分配合之下,表達出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的堅強意志和勇氣。其中舞蹈與音樂起到了共同支撐整部作品的重要作用,可謂兩者的分量相當。
相互融合 完美體現
這里主要想說的是“節奏”在二者之間所起的作用。舞蹈與音樂結合的重要基礎便是節奏。舞蹈需要音樂來強化節奏感,而音樂同樣需要舞蹈的動感來詮釋自己。在舞臺上,音樂的流淌是舞者的內心外化,而舞臺上流動的舞蹈語匯何嘗不是演奏者的內心告白。因而,這個“節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節奏如同人的呼吸,它時時刻刻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識中。對于一個無伴奏的舞蹈,雖然沒有實質上的聲音,但它從無聲中也透露著一種節奏,會使人感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妙。我國舞蹈家王曼力等編導表現張志新烈士在獄中斗爭生活的舞蹈作品《無聲的歌》,就是一個無音樂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風聲、水聲、鐐銬聲等音響效果來伴奏,這是一個獨具特色、充分運用“節奏”的作品。
而為了將音樂和舞蹈的關系進行進一步的探索,2011年啟動了由中央音樂學院與北京舞蹈學院協同創新舞蹈音樂和舞蹈編創高端人才培養項目“音·舞集”。該培養項目打破以往音樂、舞蹈各司其職的單一培養的模式,在整個培養過程中突出了專業特點,以舞蹈音樂的編創實踐為主并同時兼顧理論及內在的素質培養,實現音樂與舞蹈專業教學交叉融合。這是一次很好地將不同門類藝術融合的努力嘗試。通過“音·舞集”的創作形式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了不同藝術形式能夠不斷交叉向外拓展的多種可能性。
總的說來,好的作品需要有好的音樂及好的共鳴,尤其是在舞蹈與音樂演奏共同登臺之時。無論是如今我們大膽嘗試以“音·舞集”的藝術表演形式來探討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問題,還是運用一些其他手段進行關于二者的探索,這種對藝術探索的思考總是在一種曲折道路中走向前進的。只要我們大膽地去想并且付諸實踐,最終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雖然舞蹈與音樂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相信只要編導們把二者的關系準確的定位,就能使二者相互融合并進一步推進。萬事起步皆不易,但只要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未來的困難、挫折又何懼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