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雷鋒的名字響徹神州大地,并一直留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鞍山是雷鋒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半個世紀以后,鞍山又涌現出一位“當代雷鋒”——郭明義。郭明義是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優秀代表。如今,和當年的雷鋒一樣,郭明義的名字已經變成了一個愛的符號、一個奉獻的標志。2010年下半年以來,鞍山廣播電視臺運用多種廣播文藝形式,緊密圍繞郭明義典型事跡的宣傳,制作播出了一系列廣播文藝作品,在聽眾中引起了較大反響,也為廣播文藝節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典型人物事跡,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緊密配合新聞報道,廣播文藝及時跟進
2010年8月,胡錦濤同志就學習宣傳郭明義事跡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大力宣傳和弘揚郭明義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回信,對郭明義愛心團隊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給予充分肯定。作為郭明義身邊的媒體,鞍山廣播電視臺在對郭明義的事跡進行大量新聞報道的同時,廣播文藝也緊密配合,利用自身優勢,提升宣傳效果。
2010年9月17日新華社開始向全國播發郭明義事跡的通稿,18日,中央及各地方媒體開始集中報道郭明義的先進事跡,郭明義的愛心火種逐漸傳遍全國。而把握郭明義愛心團隊的旗幟在祖國大江南北迎風飄揚的時機,全景式做好典型人物事跡的宣傳更是新聞媒體的責任所在。鞍山廣播電視臺在繼續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廣播文藝及時跟進,先后組織創作并錄制完成了廣播劇《郭明義》(上下集)、《少年郭明義》(上下集),18集廣播紀實文學《郭明義的故事》,20講廣播評書《郭明義》,音樂專題《唱響榜樣》,電影故事《郭明義》,以及群口快板《咱們都是郭明義》、兒童故事《我的郭爸爸》等廣播文藝節目。
一批再現郭明義平凡而偉大的人生軌跡的廣播文藝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當代雷鋒”郭明義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義務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等行動,生動刻畫了其愛崗敬業、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德,深刻展示了其豐富而美善的內心世界和堅定的人生信仰,真實而藝術化地反映出郭明義崇高的人生價值觀。這些節目播出后在聽眾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同時廣播劇《郭明義》和《少年郭明義》先后榮獲第12屆和第13屆遼寧省“五個一”工程獎,廣播紀實文學《郭明義的故事》、評書《郭明義》、音樂專題《唱響榜樣》和電影故事《郭明義》還先后榮獲遼寧廣播文藝獎一等獎。
二、廣播文藝在典型人物宣傳中的自身優勢
魯迅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論睜了眼看》)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生動而深刻地體現了文藝的精神力量,并指出了文藝的先進性、引領性和凝聚力。文藝作品弘揚精神、凝聚力量的功能與作用,廣播文藝節目自然具備,宣傳典型人物廣播文藝責無旁貸,而且具有自身優勢,其優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節目形式多樣
文藝宣傳與新聞宣傳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宣傳的形式不盡相同。新聞報道是直觀的就事說事,直奔主題,而文藝節目則是形象化、藝術化的表現主題。文藝節目的類別更是豐富多樣:歌曲、戲曲、快板、相聲、評書、故事、詩歌、散文、廣播劇、報告文學等藝術形式都能制作成廣播文藝節目。本臺制作的節目中,無論是20集的廣播評書還是9分鐘的群口快板,無論是“全景”還是“特寫”,都以不同的文藝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感人的情節,捕捉郭明義作為常人的閃光之處,同時運用不同的特色語言,淋漓盡致地浸潤著聽眾的心靈。
文藝節目在制作過程中發揮的空間也很大。比如,音樂專題《唱響榜樣》將郭明義事跡的講述和歌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每段故事都配合相應的歌曲來詮釋。沒有說教,不是灌輸,而是通過音樂來傳遞真情實感。錄制評書《郭明義》時,節目主創將生活原型的采訪錄音加入其中,使內容更真實,更有紀實特點,這種方式在評書錄制中尚屬首次。電影故事《郭明義》沒有沿用過去電影錄音剪輯的形式,而是以一位鞍山廣播記者敘述采訪經歷的方式,以散文的結構展開情節,把電影錄音片段融入其中,還將這部電影在本臺廣播直播間實地拍攝作為幕后花絮,引出故事情節。這些節目形式以其訴諸情感、振奮精神和凈化心靈的感召力,體現了廣播文藝節目的獨有特色。
2.素材更廣泛,內容更全面
相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文藝節目對題材和內容的選擇更加廣泛。新聞報道要對新聞素材進行嚴格的篩選,尤其注重時效性。而文藝作品就相對靈活和方便,甚至可以將一些“舊聞”經過精心裁剪,為我所用,并通過特有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廣播劇《少年郭明義》,就是通過回憶的方式,展現了少年時代郭明義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與小伙伴一起成立“齊大山小學學雷鋒小分隊”,利用課余時間為礦上工人送熱水、積極積肥支援農業建設、在學校主動承擔生爐子任務、危急時刻機智救人等一系列內容,藝術化地呈現了少年郭明義的成長歷程。尤其是通過少年郭明義親身經歷的“見義勇為響山英雄集體”救援行動這一主線,既再現了當年的一段歷史,也表現了郭明義“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思想的形成過程。《少年郭明義》所展現的內容是眾多新聞報道中極少涉及到的,而這部廣播劇則通過未成年人的視角,詮釋了對少年兒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的深刻內涵。
再如18集廣播紀實文學《郭明義的故事》,其中吸納了大量的人物素材,從郭明義出生直到上學、參軍、工作、戀愛,從他第一次捐資助學到他成為“感動中國”人物,很多細節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都融入其中,把一個豐滿的、立體的郭明義呈現在聽眾面前。因其體裁的容量大,所以可以將諸多有效素材納入其中,更可以通過生動的細節捕捉,以小見大,潤物細無聲地刻畫典型人物。
3.寓教于樂,傳播久遠
寓教于樂是文藝節目的重要功能之一。歌曲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評書環環緊扣,懸念迭起;廣播劇用對白、音樂、音響效果等藝術手段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廣播文藝節目運用自身的藝術特色起到了精神推進器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聽眾的審美情趣,藝術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而且文藝節目可以多次重播,增強傳播效力。
三、廣播文藝在典型人物宣傳中的角色定位及創作的基本原則
筆者認為,廣播文藝在典型人物宣傳中的作用是明顯的,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應該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即相對于各類新聞報道,廣播文藝是不可或缺的配角,是襯托新聞報道這朵紅花的綠葉。密切配合新聞報道,不喧賓奪主、不越俎代庖,與新聞報道各司其職,而又相得益彰,才是真正彰顯廣播文藝在典型人物宣傳中的角色魅力。文藝作品需要一個艱難而復雜的創作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雖然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各具特色,但在典型人物宣傳方面,文藝節目的創作還應該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真實性原則。
文藝創作中有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區別,在典型人物宣傳的創作中應強調的是生活的真實,更確切的說是強調紀實性。文藝作品是藝術化的塑造人物,但塑造典型人物切不可任意拔高人物,更不能虛構故事來襯托人物。“高大全式”、“樣板式”人物不僅讓受眾難于接受,還可能產生逆向效應。本臺制作的再現郭明義先進事跡的廣播文藝作品,從創作伊始就以真實性為根本創作原則。我們有細致的采訪、有深刻的體驗,有對素材精心細致的篩選,有在創作中藝術化的裁剪和加工,有對結構、情節設置的反復推敲,有對臺詞、唱段和表現語言的詞斟句酌,但沒有虛構和編造故事事件去抬高典型人物。
總之,廣播文藝節目憑借著自身獨有的藝術魅力,以多種節目形式,在對典型人物的宣傳中,在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交響樂中,演奏出了和諧的音符,烘托了恢弘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