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娜
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落后、守舊的群體,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已不再滿足于觀看一些消遣類的節目,而是主動的去獲取一些有關自身生產的信息,主動去學習科學技術,農業電視節目中的科技信息正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然而,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微信、微博的興起,也讓電視昔日的霸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該怎么為觀眾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業電視欄目的科技信息服務現狀
目前,中央電視臺7套的《每日農經》《聚焦三農》《致富經》等都是深受農村觀眾喜歡的欄目;山東電視臺的《鄉村季風》、遼寧廣播電視臺的《鄉村服務社》等成功的地方臺農村電視欄目都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村觀眾,對于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做出了很大貢獻。
首先,農業電視欄目要為受眾提供準確、實用的科技信息。農業電視節目中介紹的新技術、新成果必須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對科學技術和成果的報道不能夸大也不能貶低,而要實事求是。科技信息的傳播要選擇接地氣的、適合老百姓自身發展的,比如遼寧廣播電視臺《鄉村服務社》欄目播出的一些實用技術,《大棚里面蝴蝶飛》《走向國際的君子蘭》《給香菇整容》等節目都是風格樸實的,這類片子都是手把手教農民如何操作,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也非常容易模仿學習。
其次,農業電視欄目要為受眾帶來一定的效益。農業節目中向農民推廣的新科技和新知識應該有切實可見的經濟效益,從長遠來看,還應該有一定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生態效益主要指農村生態環境,很多科技服務類節目關注的就是農村的耕地流失,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熱點問題,而社會效益是從整個社會全局來考慮,如資源的合理利用,節約能源等。在當前生態環境惡化、耕地屢遭破壞、農民的生態意識差等條件下,如何使傳播的農業科技知識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是農業節目中的科技服務需要努力的方向。
但是,縱觀電視傳媒市場,農業電視欄目中的科技信息服務也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三農科技服務類節目少,播出時間短。坐在電視機前,拿起遙控器點擊一圈下來,你會發現農業節目寥寥無幾。三農科技服務類的節目形式單調、不鮮活。很多科技服務類的節目都是采用講座式的傳播方式,死板、枯燥、專業術語太多,缺少趣味性,而農民由于自身文化素養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等特點,看了一遍之后,對節目內容一知半解,很快就失去了收視興趣。
二、完善農業電視欄目科技信息服務的方法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9億的農民受眾,盡管當下農業電視欄目在發展中面臨著很大困難,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那么應該如何完善農業電視欄目中的科技信息服務呢?
1.轉換報道角度,了解農民需要。我們的采編者要深入農村,真正去認識農民、了解農民,用農民的眼光來報道一些科技信息,不要總是擺出一副“我要告訴你什么”的架勢,而是要從受眾的角度考慮“我想知道什么”,針對農民最需要的來做報道。
2.注重欄目內容和形式上的轉變。科技信息的服務要有針對性。例如,中央電視臺曾開辦過的一個欄目《每日新聞》就是因為節目定位太廣泛、針對性不強,致收視率排名過低而慘遭淘汰。所以在這方面,一些省級電視臺和市、縣級電視臺更要把握好自己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區的科技信息。節目的播出也要有時效性,最好選擇與農業生產活動相適應的時間播出,很多時候都是要先于農業生產時節。比如在臨近春耕時,為農民播放一些如何鑒別假農資的專題片,對農民在購買農資方面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農業科技信息的領域也要拓展,不只是單純的種、養殖業,而要拓展到種養加、貿工農、產供銷、農科教一條龍的大農業的科技信息。
除此之外,還應該調整欄目形式,增強可視性。中國的說唱藝術在民間流傳廣泛,很多農民都有愛聽故事的習慣,我們的采編者在拍攝農業電視節目時,可以加入適當的故事情節,在故事中穿插科技信息,寓教于樂。做好節目包裝也能給傳播效果加分,如在科技服務類的片子中,適當的加入音效、特技、動畫等技術手段,片中需要強調的關鍵詞用字幕和音效等來加深印象,這樣能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在節目形式上還要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參與進來,變單向交流為雙向交流。比如可以讓觀眾直接打電話到演播室,提出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并得以解答,另外,可以充分發揮主持人的作用,讓主持人現場出鏡、與專家對話等。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充分說明了道路暢通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今天,在農村交通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的情況下,農村經濟要再上一個新臺階,就必須鋪設一條科技信息高速公路。農業電視節目的采編者作為這條信息高速公路的修路者應該把眼光更多的投向農村,關注農業、農民,在這方面,農業電視欄目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