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
2015年2月28日,柴靜推出了她拍攝的霧霾深度新聞調查《穹頂之下》,短短兩天內網絡點擊量突破3500萬,如今還在繼續全網刷屏,在中國似乎還沒有過這種“爆炸級”傳播的新聞作品。
無可否認,這個紀錄片億量級的傳播,對于傳統媒體新聞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里程碑級的事件。因為當下傳統媒體新聞正面臨嚴峻挑戰:廣播早已全面失守,報紙訂量急速下降,甚至《新聞晚報》宣布停刊,《競報》宣布休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一再改版、起用新人試圖挽救不斷下滑的新聞收視率。而在傳統廣播、報紙、電視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它依托6億網民、5.7億手機用戶,形成海量網絡信息大爆炸,壓縮了傳統媒體新聞的生存空間。
面對新常態,筆者認為,傳統媒體新聞應該積極擁抱互聯網,順勢而為,揚長補短,在融合語境下實現傳承與創新,取得突破發展。
一
《穹頂之下》的發布模式是傳統媒體新聞與新媒體信息融合的一個典范。這部紀錄片同時在優酷、騰訊、搜狐、樂視等所有有影響力的視頻網站發布,收到了超乎想象的輿論展播效應。無論用微博還是微信,或者只是上網站流覽信息,都會被這個紀錄片和它所帶來的討論填滿腦袋。顯然,這種新媒體優勢下被融合了的新聞“爆炸”還將延續到更長遠的未來。然而,我們并不應對傳統媒體新聞的原有優勢妄自菲薄。
事實上,在挑戰中生存的傳統媒體新聞優勢尤存。首先,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并沒有掌握真正的采訪權。嚴格意義說,新媒體獨立發布傳播的新聞一般呈現“碎片化”特點,往往缺乏新聞要素,并不符合傳播學上的新聞定義,故將其認定為“信息”更為合適。新媒體還缺少傳統媒體長久以來形成的新聞采集、分析的深厚經驗積淀。
此外,傳統媒體新聞較新媒體信息還存在多重優勢,比如:從新聞和信息的傳播源來看,新媒體的傳播源混亂容易出現“噪聲”,而傳統媒體的傳播源是穩定的主流聲音;從承載價值觀來看,新媒體信息價值觀多元化,帶來后現代審美價值觀,而傳統媒體新聞有較為統一的價值觀,宣傳傳統審美價值;從傳播指向性來看,新媒體信息傳播指向性并不明確,傳統媒體傳播具有明確指向性;從信息本身來看,新媒體傳播的大量信息沒有“真實性”和“客觀性”,算不上新聞范疇,而傳統媒體通過專業人士,對繁雜的信息進行篩選,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從受眾接受性來看,新媒體信息接受結果容易導致現代“羅生門”,傳統媒體對結果力求真相還原。
可以肯定,傳統媒體新聞要想危機中借“?!睂ぁ皺C”實現發展,就必須以優勢為依托,用互聯網思維與新媒體相擁共進,而不是對決和相互排斥。這也許是國家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專門發短信給柴靜點贊,以及人民網和環球時報等官媒也對《穹頂之下》集體點贊的原因之一。
二
我國于1994年接入INTERNET,正式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中的一員,至今天已有20年的歷史了?;ヂ摼W思維打破了固有的傳統邊界,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以及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新聞信息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媒體融合已經從理論探索、實踐檢測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媒體行業自此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階段。
2014年,在互聯網改變媒介生態的大勢下傳統媒體新聞呈現出互動化、社交化、移動化發展趨勢,更加注重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甚至東方衛視牽手阿里巴巴進行強強聯合。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司副司長董年初分析指出,廣電媒體要想在當下的媒體生態環境中繼續確保主流媒體地位,必須探索一條特色的融合之路。
筆者認為,這條路徑應緊緊依靠廣電媒體制播優勢和品牌優勢,充分以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為橋梁,做到相互有交集,實現廣電媒體新聞與新興媒體信息的深層融合和優勢互補,最終完成傳統廣電媒體新聞的傳承、升級與創新。傳統廣電媒體新聞在與互聯網信息融合共進中,其本身除了傳承,也潛移默化地吸收了新媒體的“互聯網”基因,進行著從數量到質量的排列組合與深入升級,從而更加開放、協作、包容和具有服務功能,更具有現代傳媒的新聞特征。
調研資料顯示,2014年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構建民生新聞與公共話語平臺,加快打造“一云多屏、多屏開花”的新傳播生態,成績斐然。尤值一提的是其品牌欄目《新北方》還形成了以頻道應用程序“嘟嘟”為核心,以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為兩翼的移動新媒體矩陣群,聚焦出電視媒體全媒體發展的新格局,將傳統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資源的價值延伸拓展。2014年《新北方》收視率呈上升趨勢,1月份為7.97%,2月份為8.15%,3月份擴版為90分鐘以后,收視率仍然攀升;2014年3-5月,沈陽網18:00-19:30《新北方》平均收視率6.49%,占有率22.33%,在沈陽地面所有能收到的電視節目中,《新北方》同時段排名第一。
由此可見,“以我為主、融合發展”是具有實力和優勢的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競爭的必然選擇。無獨有偶,阜新廣播電視臺的新聞欄目《新聞廣場》也順勢而為,不僅重視自身的互聯網平臺開發,同時與多家企事業單位的官方微信平臺巧妙鏈接,使欄目關注和監督的社會現象與焦點事件節目能在第一時間展示在受眾的手機上,被百姓廣泛關注轉發,頻頻點贊,積極互動。不僅欄目民生問題的解決速度大大提高,收視率與點擊率也相互促進,交替飆升,各類民生新聞線索層出不窮。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絕不是多媒體的拼盤大雜燴,而是相互交叉配合,傳承而又創新,形成系統的相互支撐的運作流程,向著現代傳媒新格局邁進。
三
時不我待。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傳統媒體新聞在新語境下的傳承與創新,運營與推廣,必須從服務受眾向服務用戶轉變。在傳統媒體新聞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借鑒《穹頂之下》的成功經驗,適應新技術變革,全方位提升數字化網絡應用水平,更加積極主動地與新媒體融合,在融合發展中讓傳統媒體新聞的新聞價值最大化,進而在新常態、新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