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新聞廣播中的直播節目,尤其是民生類的直播節目,近年來收聽率很高,因為節目貼近百姓,為百姓服務意識比較強,所以,成為了新聞廣播中的主打欄目。但是,這樣的節目,在新聞性、時效性的把握上,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把握好了傳播的尺度,節目才能越辦越好,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如何把握好傳播過程中的這個“度”呢?
一、多方面了解政策信息,做節目時游刃有余
廣播民生類節目的主持人、記者說出的每句話都要經過認真仔細的考慮,切忌充當專家、學者,感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行。直播時,如果實在不了解相關政策信息,一定要給聽眾一個態度,不要回絕聽眾,讓聽眾失望。讓聽眾多聽到相關部門的聲音,這樣記者主持人說起話來,底氣才足,才不會出錯。
遼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百姓熱線》是一檔民生類直播節目,熱線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需要記者和相關部門經常溝通,把了解到的最新信息通過節目傳達給聽眾,準確性必須做到百分之百。
比如:2015年1月22日,有位聽眾反映:下崗后,自己一直繳納養老保險和醫保,每年繳納8000多元,而同樣是下崗的“4050”人員,每年繳納的養老保險和醫保數額才2000多元錢。這位聽眾覺得很不公平,直播時,希望和主持人直接通話,把這個問題直播出去。聽眾情緒激動,熱線不能導進直播間。但是,記者在下節目后,及時與聽眾溝通,首先表示理解他的心情,同時,更主要的是從相關部門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婉轉地告知給聽眾,說明當時政策為什么會這么制定,打消聽眾的消極不滿情緒。如果一味站在聽眾角度,替聽眾說話,那么,在新聞傳播“度”的把握上,就會有偏差,導向上就會出現錯誤。
二、學會篩選熱線,熱線辦復需要追蹤
直播節目開通熱線電話,聽眾參與性強,如果主持人和記者在直播時,話說得到位,解答得準確,帶來的結果就是:聽眾更加信任這個欄目,熱線電話會越來越多,這是辦節目良性循環的結果。接到的熱線如果你不一一回復,沒有回音,那么,聽眾就會失望,覺得這個電話白打了,打了也沒用,那么,長此以往,熱線少了,節目就不火了。所以,這里邊又有一個“度”的問題,就是怎樣篩選熱線,怎樣辦復好熱線。
遼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百姓熱線》每天接到熱線電話20多條,這里邊,包括能在直播間回復的,也有不能回復的。一般的政策咨詢,記者會把近期同類熱線歸納在一起,一并反映給相關部門,然后通過節目,把信息傳遞給聽眾。還有就是涉及一些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辦復尺度可以稍大一些,及時追蹤,盯住不放,直到問題解決。還有就是體現時代特點,充滿正能量的事,一定要讓聽眾一吐為快。
另外,還有一些熱線,涉及敏感問題,比如土地糾紛、企業破產欠工資、對法院審理的案件不滿等等,這樣的熱線,即使記錄下來,也不能在直播間回復。記者導播篩選出來后,私下給聽眾做好解釋工作,也可以把聽眾的要求反映給相關部門,讓相關部門給予重視。也就是說,記者要搭好這個橋,不做無為的事,也別做越格的事,別怕事,也別無端生事。
比如:從2014年6月份開始,遼陽市對企業退休職工實行小藥錢門診報銷政策。這是一項惠民政策,但是,自從這個政策實施以來,熱線就不斷,反映的問題由最初的不了解政策到后來熱線電話反映社區衛生服務站不認真落實政策,記者在報道過程中嚴格把握好宣傳尺度,既沒有激化矛盾,也把問題解決了,聽眾滿意,醫保部門也很滿意。
三、體現新聞力量,節目中傳遞中國夢
所謂新聞力量,指的是:節目所傳達的每一條信息,都有一個新聞點在里邊,這個點不是記者和主持人說出來的,是聽眾感覺出來的,而在每條新聞的每個新聞點里,都應該蘊含著一個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主題,也是整個節目的主題,就是中國夢,落實到每個聽眾的身上,就是每個人心中追求的那個夢想。
在廣播民生類的直播節目里,反映問題的人大多數是弱勢群體,這些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國家相關政策是否適時調整,保障他們的生活。一些人由于生活困難,心理上有一些偏差,所以,在他們打進熱線反映問題時,適時對他們進行引導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用通俗的語言,把新政策告訴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沒有忘記他們,國家扶助政策越來越好。這樣,他們心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會一步步加深,在快樂的心情下,被別人幫助過,也會想著力所能及幫助他人。
遼陽市繁榮家園地處市郊,是困難群體保障性住房居住地,居住人群大多數是老年人,生活困難者居多,常年打熱線不斷。每反映一個問題,記者都會與相關部門聯系,基本上都能解決。多次的熱線回復,節目中所要傳遞的信息就是:政府部門沒有忘記這個地方,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逐漸都會解決。
四、經常與聽眾互動,采納熱心聽眾建議
節目做得好不好,聽眾最有發言權。有的記者和主持人不虛心,覺得自己主持經驗多,沒把聽眾的意見當回事,那么,聽眾群會越來越少。相反,把聽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虛心接受聽眾的意見,遇到問題及時改正,節目收聽率就會越來越高。所以,節目宣傳尺度的把握,其實聽眾最有發言權。
遼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百姓熱線》從2013年11月開始,開辦子欄目《身邊好人》,經常接到熱線聽眾電話,表揚身邊一些愛幫助人的普通人。這個子欄目開辦以來,聽眾都覺得有意義,宣傳活雷鋒,傳遞正能力,在宣傳“度”的把握上,一直沒有什么偏差。不過,2015年1月22日早上,當導播剛剛導進直播間一個反映身邊好人的熱線電話時,一位熱心聽眾的反饋電話就來了,說:導進去的這個事不是表揚身邊普通人,是表揚自己家親屬。這是導播沒有詳細了解情況,就把電話導進去了,宣傳尺度偏了,聽眾就給你指出來了。如果不是常年聽這個節目的熱線聽眾,恐怕記者和主持人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每一個節目,都要有一個熱心聽眾群,讓他們為欄目把把關,是最好的辦法。
新聞直播節目真正地把服務做到位,把宣傳尺度把握好,不是靠嘴上的功夫,而是靠媒體人的付出和努力,記者主持人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工作中才不會出現失誤,才能對得起聽眾的信任。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