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湯用彤一生確實遵照父親湯霖的教訓:“素位而行,隨遇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娛樂”。抗日戰爭開始之時,湯用彤為自己的代表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題寫了一篇“跋”,“跋”中不僅可以看到他繼家風、為人為學、立身行事之大端,且可看出他憂國憂民之胸懷。他是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湯用彤一生致力于佛學研究,對于中國佛教史的梳理,對于魏晉玄學的開掘,為中國佛學發展研究填補了空白,為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的確立打通了難關。
父親的影響
湯用彤的父親湯霖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湯用彤出世時,他正在甘肅通渭做知縣。湯用彤幼時很少說話,父母親都以為他不大聰明,誰知湯用彤三歲那年的一天,突然一字不差地背出了《桃花扇》中的《哀江南》,父親非常驚異。于是湯用彤很早開始在父親的教館中接受教育,“幼承庭訓,早覽乙部”,從小就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湯用彤后來回憶父親對他的影響時說:“先父教人,雖諄諄于立身行已之大端,而啟發愚蒙則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誡。彤稍長,寄心于玄遠之學,居恒愛讀內典(佛學)。顧亦頗喜疏尋往古思想之脈絡(佛教)宗派之變遷。”
辛亥革命前,湯用彤離開父親的教館,在北京順天學堂求學,后考入清華學校。畢業后,他考取官費留美,但因治沙眼而未成行,留在清華教國文,并兼任《清華周刊》總編輯。此后至1918年才赴美留學,先入漢姆林大學,主修哲學,后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
湯用彤成名很早,他在哈佛留學期間,就與陳寅恪、吳宓一起被稱為“哈佛三杰”。他們三人均是近代大家,以湯用彤的佛學功底最為深厚。1921年湯用彤獲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次年回國。回國后,他先后在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在此期間開始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漢魏兩晉以來佛學發展問題一直是中國哲學史中的難點問題,許多中國哲學史學者都被難在了此處,因此這個領域的佛學發展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湯用彤自1922開始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到1937年,完成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定稿。他曾將完成的書稿拿給胡適,胡適看后大加贊揚,在其日記中稱此書為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最有權威之作,并推薦給商務印書館王云五。《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根據大量史料、經過認真詳實的考證,總結出佛教思想傳入中國的思想演變,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1938年,四易其稿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公開出版,中國哲學史的難關終于被湯用彤打通了。
曾經的故居
1931年應北京大學之邀,湯用彤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北大任教期間,湯用彤就住在其父湯霖所置的位于緞庫胡同的一所大宅院。這所宅院當時的門牌號是3號,據湯用彤的兒子湯一介回憶,緞庫胡同3號院是一座南北向的院子。院門里有一座大影壁,影壁的右邊有一個月亮門,門里是南院。南院有一道門直通正房。正房北面是七間,東面是三間,西面有三間,正房四周還有游廊。正房后有一座二層的小樓,樓上有三間房,樓下就是大廳了。小樓的后面是后院,后院門的門牌是緞庫胡同6號。
后來抗日戰爭爆發,打破了寧靜的生活。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北京大學轉往后方,湯用彤也隨著南遷。四十年代初湯用彤的哥哥湯用彬賣掉了緞庫胡同的宅子,并購買了小石作胡同3號居住。
湯用彤曾經住過的宅院,如今的門牌號是緞庫胡同4號,不過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了。院內被搭建成了很多家聚居的大雜院,不過所幸當年的二層小樓還在。樓梯是木質的,由于年久失修已經有些腐朽了,小樓欄桿的紅漆在陽光下十分顯眼。
在景山前街西頭有一條老胡同叫石作胡同,與故宮近在咫尺,地理位置之特殊,足以說明它有一段異乎尋常的歷史。“石作”就是生產各種建筑石材的衙署,歸內官監管轄。在明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時,就設在陟山門街路南的這片地方。到了清代因此處有明朝的石作,遂取街名為石作胡同。后又改為大石作胡同和小石作胡同。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北大回遷,湯用彤也回到了北京。回京后湯用彤一家就居住在小石作胡同3號。據湯一介回憶,當時是1946年,小石作胡同的院子是南北向的,院里很寬敞,進了院門,是一個過道,從過道再向里進去是一個小天井。天井的右邊有一個小的跨院,院子里有四、五間房子。院子的右邊是南房,南房旁有一道墻,墻上開有一個門直通正院。正院是四合院,里面有北房五間,東房三間、西房三間。正院還帶著一個小的跨院,跨院里就是廚房等處了。一家人從1946年到1952年之間斷斷續續地住在這里。
純儒之典型
湯用彤一生淡泊名利,好友錢穆在他的《憶錫予》一文中說:“錫予之奉長慈幼,家庭雍睦,飲食起居,進退作息,固儼然一純儒之典型。”
在新中國成立前湯用彤一直是教書,雖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多年,他都淡然處之。平時他主要管兩件事:一是“聘教授”。季羨林多次向人說:“過去用彤先生掌文學院,聘教授,他提出來就決定了,無人有異議。”蓋因湯用彤秉公行事,無私心故不會有人不滿。二是學生選課,他總是要看每個學生的選課單,指導學生選課,然后簽字。1946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北京東廠胡同成立了一個“駐北京辦事處”,傅斯年請湯用彤兼任辦事處主任,并每月送薪金若干,湯用彤全數退回說:“我已在北大拿錢,不能再拿另一份。”
1944年當時的教育部授予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最高獎,他得到這消息后,很不高興,對朋友們說:“多少年來一向是我給學生分數,我要誰給我的書評獎!”后來1955年,中華書局重印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時,所給稿費較低,而湯用彤自己根本也不知當時稿費標準,對此也無所謂,后來他的學生向達得知,看不過去,向中華書局提出意見,中華書局才給以高稿酬。由此可見,湯用彤對金錢全不放在心上,但他對自己的學問頗有自信。
湯用彤雖有家學之傳,并留學美國,但他平日除讀書、寫作外,幾乎無其他嗜好。他于琴棋書畫全不通,不聽戲,不飲酒,只抽不貴的香煙;他也不聽西洋音樂,也不看電影,更不會跳舞,在昆明時常與金岳霖先生交換著看英文偵探小說,偶爾湯用彤和夫人會去聞一多家打打麻將,或者去散散步,在田間走走。湯用彤生活非常節儉,從不挑吃,常常穿著一件布大褂、一雙布鞋,提著夫人為他做的布書包去上課。1954年他生病后,每天早上一杯牛奶,一片烤饅頭片,放上一點加糖的黑芝麻粉,他就滿足了。有一次,湯用彤的妹妹沒看清,把茶葉末當成黑芝麻放在饅頭片上,他也照樣吃下去,似乎并不覺得有什么異樣。
如今在地圖上大、小石作胡同,只能查到大石作胡同了,走在胡同里遇到一位正在悠閑曬太陽的老人,打聽小石作胡同的位置,老人指了指東邊的樓說:“小石作胡同原來就在那邊兒,現在蓋了高樓,胡同沒了,再也找不到了……”曾經的小石作胡同淹沒在了高樓之中無處可尋,留下的只有回憶了。
湯用彤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浙江黃梅人,生于甘肅省渭源縣。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湯用彤一生致力于佛學研究,受到國內外漢學,佛學研究學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書中的許多論點被視為不刊之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