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根據內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相機抉擇調整貨幣政策、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以維護金融穩定,是中央銀行擔負的基本職責。然而,只有深刻理解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把握經濟形勢的變化,并開出貨幣政策的良方。近幾年我國內外部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的影響余波未盡,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對貨幣政策調控的手段、力度與精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正是對有關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和準確的闡述,可謂恰逢其時。本文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為該書所做的序言,本刊特此發表,使讀者先睹為快。
西方貨幣供給理論發軔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上世紀六十年代,產生了現代意義的貨幣供給理論。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貨幣供給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西方國家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操作也逐步完善。
上世紀90年代后,美聯儲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由貨幣供應量調整為利率,但貨幣供應量仍是美國貨幣政策操作和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參考指標。在歐元誕生之前,德國一直奉行貨幣供應量增長目標,實踐長達20多年,成功控制了通貨膨脹。至今,部分國家央行仍支持以貨幣供應量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歐央行貨幣政策的制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德國成功經驗的影響,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量成為歐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指標。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聯儲推出的多輪量化寬松政策,實際上就是數量型調控。危機中,美聯儲長期實行零利率政策,其大規模資產購買實際上就是通過貨幣供應量擴張來影響經濟運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995年《人民銀行法》實施后,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專門履行貨幣政策職責,逐步建立起了貨幣政策操作框架和貨幣政策調控機制。1998年人民銀行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直接控制,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并于當年5月恢復公開市場操作,貨幣調控方式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至今,人民銀行以貨幣供應量為中間目標的貨幣政策操作已有近二十年歷史。這期間,我國總體上實現了低通脹下的經濟高增長,經濟發展成就世界矚目。貨幣政策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物價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尚未完成,利率調控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未來較長時期中,我國的貨幣調控仍將是價格型調控和數量型調控相結合,并逐步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轉變為以價格型調控為主。為此,我們還需重視貨幣供應量指標。
盛松成同志在其1993年出版的《現代貨幣供給理論與實踐》一書的基礎上,吸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貨幣供給理論和貨幣政策實踐的新發展,和翟春同志一起,撰寫了《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該書對當代西方主要的貨幣供給理論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細致和準確的闡述。理論部分評述了西方重要的貨幣供給乘數理論,提出決定貨幣供應量的兩大因素: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對基礎貨幣的本質、特征及來源結構等諸多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運用數理方法分析了1914年以來美國基礎貨幣來源和供給結構的變化,1959年以來各決定因素對美國貨幣乘數的影響,以及1993年以來我國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變化。實踐部分以專章分別闡述了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在美國和我國的源起、制度變遷和職能演變,尤其分析了兩國在貨幣政策方面的最新變化:2003年美聯儲對貼現窗口管理程序的調整,2008年開始的美聯儲對準備金存款付息,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聯儲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及美聯儲操作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等;2013年人民銀行對再貸款分類的調整,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創設常備借貸便利和中期借貸便利,及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最新變化等。同時,該書還在國際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提出了完善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的設想;對我國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力、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該書兼顧理論與實踐、國外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理論論述與數量分析,結構合理、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論述深刻、文句精煉,既是一本貨幣供給的專門著作,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教材。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金融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也在發生重要變化,相信該書的出版有助于廣大讀者理解貨幣供給的有關問題,也有利于我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實施。
(作者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