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英 高峰 趙妍芳 李愛芝
(酒泉市人民醫院 甘肅 酒泉 735000)
慢性乙肝患者長期存在病情變化的壓力,逐漸發生焦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中有40 -50%的患者伴隨抑郁癥狀[4]。團體心理治療通過心理教育、認知行為、情感支持等消減患者因惡性情緒導致的病情變化。我科通過2013年1月-2014年6月對180 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了團體心理治療。結合國內外經驗設計了一套心理干預方案。即采用團體心理干預方式,結合信息提供、認知行為、冥想放松等心理治療,探討這一方法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選取我院2013.1 -2014.6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80例住院患者,男93例,女87例,年齡24 ~69 歲,平均50.6 歲。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158例,肝炎后肝硬化22例,所有患者診斷符合慢性乙肝診斷標準。
1.2.1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收集其一般資料、病史、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及社會支持等,將180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90例。治療組:男66例,女59例,平均年齡(47.1 ±3.5)歲,對照組男65例,女60例,平均年齡(47.8 ±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接受規范的肝病治療及護理常規。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針對患者個體不同情況及心理狀況加入團體治療組。入組后按計劃步驟進行小組心理交流、情志疏導、認知行為、冥想放松等團體治療,并觀察記錄每天的病情及情緒變化,服藥飲食及治療效果等,分析評估各項指標,最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情緒改善和生活質量進行對比。
1.2.2 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階段:對患者進行信息采集,個別有嚴重負性情緒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建立良性的情志狀態,編入心理治療組。第二階段:對干預組患者實施團體心理治療方案。心理疏導時間每次不超過90 分鐘,治療周期為每周一次。內容包括:幫助患者認識乙肝,學習自我情緒管控,悅納自我,快樂生活。治療步驟:①由心理咨詢師帶領,以行為療法和舞動治療為主進行小組破冰(組員相互熟悉和信任);②認知乙肝,樹立正確治療觀,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③了解自己的內在模式,有效管理自我情緒,全身心的悅納自我,快樂生活。第三階段:根椐患者心理變化調整方案,幫助患者建立自我監測能力,進行心理測試(量表填寫統計)。第四階段:跟蹤回訪。
1.2.3 表格的設計和記錄:(1)患者精神狀況、遵醫行為、一般情況等。(2)患者主訴和報告。(3)心理咨詢師對患者治療前后心理評估。(4)量表:SDS,SAS,QLQ-C30 生活質量量表前后對比。(5)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的生活方式、情志變化、治療依從性、癥狀控制情況。兩組患者出院前均進行疾病認知、生活質量、情志變化和出院后復診率的統計記錄。
1.2.4 心理治療人員 由專職心理醫師負責各階段的治療方案的實施;主管護師負責患者的病情評估;項目負責人督導乙肝病人團體心理治療方案的推進;項目組其他成員負責心理量表的測試。
2.1 心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比較 應用t 檢驗比較心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的焦慮(SAS)、抑郁(SDS)水平、整體生活質量(QLQ -C30)。結果顯示差異均無顯著意義。
2.2 心理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比較
2.2.1 兩組治療后焦慮(SAS)、抑郁(SDS)水平比較。應用t 檢驗比較心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焦慮(SAS)、抑郁(SDS)水平。結果顯示:心理干預組焦慮、抑郁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尤其是焦慮水平(P <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抑郁水平比較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整體生活質量比較 應用t 檢驗比較心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整體生活質量(QLQ-C30)。結果顯示:心理干預組病人疲乏、惡心、胃部不適、神經敏感、食欲減退、孤獨苦悶、過分擔憂明顯低于對照組,整體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腰痛、睡眠障礙、經濟影響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整體生活質量(QLQ-C30)比較
2.3 團體心理治療后生活質量改善狀況:(1)團體心理干預后患者的不良情緒向好的方向轉換;(2)患者的抑郁狀態得到化解,建立起了樂觀的生活態度;(3)患者愿意加入團體心理干預小組,增加人際交往能力;(4)認知乙肝,掌握了日常生活起居、飲食、服藥的注意事項、正確的治療方法,增強了治療依從性[2]。
2.4 團體心理干預前后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比較 干預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團體心理干預后癥狀控制86例(95.5%),患者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團體心理干預前后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3.1 國內外對慢性乙肝心理治療方面有多方面的探討,但是通過團體心理干預這種方式罕見報道。我科通過2013年1月-2014年6月對180 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了團體心理干預,結合國內外經驗設計了一套心理干預方案,研究采用小組互動的團體干預形式,結合信息提供、認知行為、冥想放松等多種心理干預方法疏導病人,并探討這一方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增進臨床治療效果方面的臨床價值[1]。①從臨床觀察,慢性肝炎患者在沒出現失代償之前,疾病本身的器質性病變并沒有給患者造成生活質量的下降,而焦慮等心理因素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3]。②由于乙肝患者群體較大,團體干預治療可以讓患者有歸屬感,使大家形成共鳴,共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排解心理壓力[]。③由于患者長期存在病情變化的壓力,逐漸發生焦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中有40 -50%的患者伴隨抑郁癥狀[4]。團體心理干預通過心理教育、認知行為、情感支持等方法對抗了患者的情緒抑郁[7]。
3.2 長期的隔離治療,使肝炎患者具有很多的不良心理。心理評估分析,患者存在嚴重孤獨、寂寞、自卑、失助自憐等心理。隔離治療以后,親朋好友的疏遠和疾病的限制,無法和其他患者交往,有度日如年之感。有的擔心在醫院里再受到其他疾病的傳染,處處小心謹慎,思想苦悶、壓抑,有時則不能忍受隔離的寂寞,無故發脾氣[3]。團體心理干預使其社會交往面擴大,增加了歸屬感,因工作人員的理解和情緒引導,病友間的相互鼓勵,使患者在社會交往和生活質量上得到情感支持[8]。
3.3 治療依從性的建立。團體心理干預中的互動交流,使病人對于疾病本身及治療手段的利弊了解更加充分,對藥物的正確使用加深了認識,規范治療的依從性增強[5]。
3.4 由于各種精神刺激程度過重或持續時間過長,使乙肝患者機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而加重病情[11]。團體心理干預通過心理醫師及醫護人員的知識信息、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影響和改善了患者的情緒,解除了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了患者的不良情緒和行為,使患者能在最佳情緒狀態下接受規范的治療和護理,達到了有效清除乙肝病毒,促進康復的目的[10]。
[1] 馮輝;何國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年12 期
[2] 馬海燕;;慢性乙肝病人服用拉米夫定的教育指導[J];中華護理雜志;2006年01 期
[3] 尹玉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與人格和應付方式的相關性[J];中華護理雜志;2006年10 期
[4] 劉湘云;;護理干預對慢性乙肝患者抑郁的影響[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 期
[5] 陳惠華;;心理干預對慢性乙肝患者干擾素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年09 期
[6] 林旭;李積柳;;護理干預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年11 期
[7] 李紅霞;蘇本秀;王小麗;;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服藥依從性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醫學;2010年24 期
[8] 陳明敏;李美園;章曉春;厲群;豐麗紅;劉淑華;;抑郁癥病人應用護理路徑管理模式臨床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7年04 期
[9] 劉海玲;陳環;陳麗紅;人文關懷護理對慢性乙型肝炎抑郁癥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0年05 期
[10] 李英;劉愛書;張守臣 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人際交往焦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年13 卷04 期252 -256
[11] 王慧茹.支持性心理護理對慢性乙肝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中國醫學創新,2011,8(24):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