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明
(溫州市蒼南縣金鄉中心衛生院 溫州 蒼南 325805)
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是臨床常見的骨折[1]。此次研究主要觀察了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后早期實施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的效果,具體實驗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76例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患者各38例。實驗組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16例,年齡范圍在43 -78 歲,平均年齡為(59.27 ±4.67)歲;在常規組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17例,年齡范圍在42 -79 歲,平均年齡為(60.12 ±4.58)歲。經過詳細診斷,兩組患者在受傷原因、受傷情況、并發癥情況以及年齡、性別等各方面的資料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在患者完成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手術后,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腕關節功能恢復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的術后處理,并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而實驗組患者在完成手術后,采用與常規組相同的處理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中西醫節后功能鍛煉,術后兩周對實驗組患者實施中醫手法以及中藥熏蒸的方法,恢復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在患者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患肢實施冰敷療法這可以為患者進行止血和消腫。同時,將患者的患肢抬高,使用靜脈泵促進靜脈回流,腕關節進行被動屈伸活動,收治進行主動握拳、屈伸鍛煉。在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屈伸活動時,要積極根據患者的具體恢復情況,確定腕關節活動的幅度。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患者實施骨傷治療儀促進組織修復和超短波治療儀軟化患肢僵硬組織,并且采用中藥熏蒸的方法,煎熬中藥,將熬出的藥液導入盆中進行熏蒸,早晚各一次。與此同時,還需要適當地施加中醫手法,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松懈粘連組織。
術后4 周、術后12 周觀察兩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背伸活動度、掌屈活動度,前臂旋前角度和旋后角度以及橈偏角度。腕關節活動度采用改良Mcbirde 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通過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相關數據利用x2和t 值進行檢驗,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在第4 周和第12 周的腕關節活動度明顯要高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的康復時間為(8.12 ±0.65)周,而常規組患者的康復時間為(11.96 ±0.32)周。同時依據改良Mcbirde 評分標準,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的術后12 周優良率分別為97.37%和78.95%,實驗組的術后康復的優良率要高于常規組,且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注:兩組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在相對應的時間點比較,P <0.05。
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患者出現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時,往往會出現橈關節不平、掌傾角和尺偏角減小,并引發創傷性關節炎等問題[2]。采用早期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對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術后的腕關節功能康復,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康復時間,提高患者的腕關節康復質量。在實施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患肢情況,對患者采取適當的冰敷療法,抬高患者的患肢,對患者的患肢進行中醫手法,松懈粘連,恢復患肢周圍軟組織的彈性,并通過被動屈伸、旋轉腕關節和握拳等活動,同時配合中藥熏蒸等方法,促進腕關節功能的康復,提高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腕關節活動度、康復時間以及康復效果上都要由于常規組,這表明早期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對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拆術后的腕關節功能康復,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這與前人的相關研究結果完全吻合[3]。這充分說明早期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對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拆術后的腕關節功能康復的可行性。
綜上所訴,早期中西醫結合功能鍛煉對不穩定橈骨遠端骨折術后的腕關節功能的康復,有著良好的臨床療效,有利于患者軟組織、骨折愈合的恢復,縮短患者腕關節的康復時間,提高患者腕關節的康復效果,是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和應用。
[1] 劉新煥,蔡建平,張賢,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研究述評[J].中醫學報,2013,12(02):78 -79.
[2] 李開靜,李永斌,何忠.中西醫結合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2,23(08):49 -51.
[3] 項浩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5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2,08(12):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