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燦

去年夏天,極端武裝組織IS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約50萬人出逃。IS控制著這里的石油、大壩,還控制著區域內約1800處文物古跡。在IS占領摩蘇爾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已有超過300處古跡被毀壞。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歷史、沒有文化,也就沒有了往日,IS在摩蘇爾的所作所為是要將摩蘇爾等控制區變成一塊沒有過去的空白地帶。
四天連毀三座古城
2月26日,IS在網絡上發布一段視頻顯示,極端武裝分子正在摩蘇爾博物館里瘋狂打砸文物,大量雕像被推倒破壞。伊拉克官方稱,有大約90件物品被毀壞或受損。摩蘇爾博物館是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館,館內藏有上千件距今3000年的亞述帝國時期的藝術品。2003年,摩蘇爾博物館內1500多件藝術品被運往巴格達博物館保存,其他大型雕塑則依然存于摩蘇爾博物館中。其中代表亞述神靈的人面牛身雙翼雕像,曾是尼尼微古城大門的守護神。去年7月,原本耗時兩年修復的摩蘇爾博物館準備重新開放,但由于IS引發伊拉克局勢突然惡化,博物館開放時間無限期推遲。最終,博物館仍然沒有擺脫IS的侵襲。
就在今年1月,IS占領了摩蘇爾公共圖書館,2000多冊書籍被燒毀,其中包括1500份古代手稿。在暴力毀壞摩蘇爾博物館館藏文物之后,IS又在一周內連續破壞了伊拉克的三座古城——尼姆魯德、哈特拉和杜爾舍魯金。IS的瘋狂行徑引致聯合國及多國政府的激烈批評,這無異于正在制造一次人類文化史上的慘重浩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形容為“文化清洗”。
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認為是最早的人類文明發祥地,而伊拉克則是兩河文明重要的發祥地。蘇美爾人最初建立的兩河文明被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所繼承和發展,現在IS極端武裝控制的伊拉克北部一帶就是歷史上的亞述帝國的中心。這個窮兵黷武的帝國存在于公元前3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在其最后的輝煌時期,亞述國王巴尼拔在尼尼微城修建了豪華的宮殿,并在宮中設立了泥板圖書館,收集了當時亞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泥板書籍,是人類歷史上首個編有索引和目錄的圖書館,歷史上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最完整的版本就來自該圖書館。
尼尼微城的遺址就在今天摩蘇爾的底格里斯河沿岸,《圣經》中將尼尼微描述為一個極大的城,“要走三天才走得完”。作為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建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著豐富的考古遺跡,是兩河文明最完整的遺產保存地之一。但是有著重大考古意義的尼尼微城遺址古城墻在今年1月被IS武裝分子炸毀。
亞述帝國的另一個重鎮尼姆魯德古城,位于摩蘇爾以南的底格里斯河沿岸,古時稱作“卡拉”(Kalhu),《圣經》中將其稱作“Calah”。尼姆魯德始建于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9世紀被亞述國王納西拔二世定為王室駐地和軍事首府,并興建了新的城墻、雄偉的階梯狀“通天塔”(Ziggurat)、神廟以及宮殿。伊拉克考古學者上世紀90年代在此地發現了亞述王后的墓葬群,里面有大量黃金和象牙雕刻品,多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制品。尼姆魯德被認為是保存最完好的亞述古跡,歷史上曾被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考古學家帶走大量珍貴的文物,后來伊拉克考古學者對其進行發掘后,部分文物被轉移到巴格達的國家博物館,但古城遺址內仍保留有大量的人面牛身雙翼雕塑。3月5日,IS武裝分子開著大型機械車對尼姆魯德古城展開毀壞行動,一些古跡被推土機鏟平,一部分雕塑則用卡車運走。
在用推土機推平尼姆魯德古城一天后,3月7日,IS武裝分子再次將大型機械車開進古城哈特拉。當天上午,哈特拉的居民聽到兩聲大爆炸,然后看到推土機開始破壞哈特拉古城。哈特拉古城曾是安息帝國影響下的一個巨大衛城,是第一個阿拉伯王國的都城,奠定了伊斯蘭阿拉伯城市的根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摩蘇爾斜塔

IS公布的打砸摩蘇爾博物館畫面(視頻截圖)
哈特拉古城有著高大堅固的塔樓,曾在公元116年和198年抵擋住了羅馬人的入侵,歷經2000年風雨,卻沒擋住IS的鐵蹄。古城內一座有1750年歷史的太陽神廟被夷為平地,該神廟融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筑風格以及東方的裝飾特點。來自摩蘇爾的庫爾德官員透露,武裝分子早在摧毀哈特拉古城的兩天前,就卷走了古城內的文物。
3月8日,IS武裝分子破壞了杜爾舍魯金古城遺址。這座古城興建于公元前717年至公元前707年,為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所造,古城四周修筑有約24米高的城墻,以及7座巨大的石雕城門。IS武裝分子依舊是先搶走杜爾舍魯金古城內的文物,然后用大型機械將古城夷為平地。
IS摧毀歷史古跡的野蠻行徑,在他們占領摩蘇爾時就已開始了。去年5月,有獨立報道稱亞述文物遭到挖掘和銷毀,有近20處遺址被破壞。7月25日,有2800年歷史的先知約拿陵墓被毀;7月28日,IS炸毀了先知尤尼斯墓地所在的清真寺,該清真寺修建于14世紀。
2014年7月26日,IS極端武裝分子攜帶炸藥來到了古老的摩蘇爾斜塔下方。這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齊名的斜塔建于1172年,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如今卻成為IS的摧毀目標。摩蘇爾的居民趕到了斜塔下方,他們坐在地上,手挽著手,將斜塔重重圍起來,朝武裝分子喊道:“如果你們要炸毀斜塔,就先殺了我們再說。”斜塔暫時得以保全。
歷史文物被大量倒賣
IS如此瘋狂地損毀伊拉克北部地區的歷史文化古城,到底意圖何在?難道僅僅如他們所說,要摧毀一切虛假的偶像,破壞異教徒組織的圣地?

被IS砸毀的石像
去年6月IS異軍突起,這個極端武裝組織被認為擁有充足的資金,資金來源除了占領油田賣石油、利潤豐厚的敲詐和綁架勒索生意外,另一重要途徑就是盜取販賣文物。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油價下跌,IS為了增加收入來源,加快了對歷史文物的劫奪。
英國媒體認為:“宗教熱情不會一直是IS決定洗劫古城的唯一原因,借機掠奪珍貴文物應該也是他們的目的。”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研究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考古學家麥奎爾·吉布森表示,IS可能以公開搗毀文物的活動來掩蓋他們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走私販運小件文物的行徑。
近幾年的調查發現,國際文物販賣呈上升趨勢,特別是來自戰亂區的古文物數量上升。美國海關數據顯示,從伊拉克和敘利亞進口的文物在2011-2013年間翻了一番。在線拍賣網站eBay上出現了疑似從伊拉克和敘利亞考古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包括古錢幣、陶器和珠寶等。從敘利亞西北部阿帕米亞出土的兩枚古錢幣,今年3月在eBay網站的售價為84和134美元。由于類似文物大量涌現,其市場價格也被迫壓低,在網上只要花20—100美元就能買到來自敘利亞的古錢幣。敘利亞和伊拉克一樣,被認為是世界上考古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時期。
文物掠奪者最中意的是那些珠寶、硬幣等體積較小的文物,這樣可以在口袋里裝上最有價值的東西,輕易混入土耳其、黎巴嫩和約旦境內,轉手給當地的黑幫組織,然后輾轉通過葡萄牙和塞浦路斯出口到歐洲和美國,經過一番“洗白”就能進入倫敦、紐約的拍賣中心。比如,IS盜賣的古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的一個楔形文字泥缸,在紐約就以60.5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主管恐怖主義金融情報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戴維·科恩稱,去年下半年IS通過非法搶劫、盜取文物然后在黑市上倒賣所得收入,每月預計達到數千萬美元。而IS參與文物走私的方式是多元的,除了直接參與劫掠外,他們還允許當地居民挖掘考古遺址,在文物出土之后根據其價值收取一定比例的報酬。這項收入美其名曰“伊斯蘭庫姆稅”,在敘利亞阿勒頗省,這項稅收的征收比例是20%,在拉卡地區則有可能達到50%甚至更高。IS還向半專業的考古挖掘人員頒發“執照”,允許他們在幼發拉底河沿岸的古代遺址進行挖掘,IS則派人監督核定庫姆稅的收取。IS此舉無疑鼓勵了其控制區內的文物走私活動。

在eBay上拍賣的敘利亞文物
除了伊拉克境內的歷史遺址遭到IS破壞和劫掠外,被IS控制的敘利亞境內的歷史遺址也遭到劫掠毀壞。去年11月的一份衛星圖像顯示,IS武裝分子正在對距伊拉克邊境僅10公里的敘利亞古代大都市馬利遺址進行大規模的劫掠,他們一邊用卡車和挖掘機對遺址進行挖掘,一邊破壞古城內的建筑,同時又修建大型儲藏室,把各種珍貴文物在此進行分類儲藏,然后販賣到國外。
各方發起文物保衛戰
去年下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意識到IS將給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歷史文物帶來巨大威脅。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世界海關組織、博物館、主要拍賣行以及周邊國家政府一起合作,阻止藝術品黑市交易,同時培訓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通過普及文物教育和提高認識的活動、以及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邊境地區追回文物的行動來保護文化遺產。今年2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199號決議,要求各國采取行動,切斷IS等極端組織非法石油貿易、走私文物、綁架索取贖金和捐款等資金來源。教科文組織也將與國際刑警組織合作,取締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文物的非法販賣。
美國國務院同東方研究學院也于2014年8月發起“保護敘利亞歷史古跡行動計劃”(Syrian Heritage Initiative),由近東事務局和教育文化事務局共同管理,監督與評估遺址破壞程度,保護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文化古跡。
自今年2月IS武裝分子砸毀摩蘇爾博物館的視頻播出后,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歷史文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為聲援摩蘇爾博物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于2月28日正式重新開放。這座博物館在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之后遭到洗劫,至少有1.5萬件珍貴文物丟失。
3月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發表聲明稱,已經把60多件走私到美國的伊拉克文物歸還給伊拉克政府,這些物品包括從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的私人宮殿和機場掠奪的鍍金物品,以及青銅、玻璃文物和黏土浮雕。國土安全部還透露,其移民和海關執法部門自2008年以來已將1200多件走私物品歸還給伊拉克。

戰亂過后的敘利亞阿勒頗古城遺址
3月18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宣布,盧浮宮博物館將于2016年秋季在分館舉辦一個關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大型展覽,同時法國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對伊拉克境內的文物進行統計,加強對伊拉克文物的保護。伊朗也曾致函伊拉克文物和旅游部,表示在伊拉克境內的戰事結束前,伊朗方面可協助將伊拉克文物運往伊朗境內保存。
還有一些熱心的志愿者提出了用高科技保護伊拉克文物的方法,希望通過查找老照片,處理數據,然后使用3D建模和3D打印重建被IS損壞的歷史文物。這一項目被稱作“摩蘇爾項目”。
伊拉克全境遍布著重要的歷史遺跡,其文物自19世紀中葉起就大量流失。從19世紀40年代起,英國考古學家就開始對伊拉克的尼尼微、尼姆魯德、哈特拉等古城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轉移到大英博物館,包括在尼尼微古城遺址發掘的數千塊楔形文字泥板書。此后一百多年間,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的考古人士也曾在伊拉克進行文物挖掘,巴比倫空中花園遺址的118件珍貴文物就收藏在德國柏林博物館。
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把上萬件珍貴文物轉移到各省博物館收藏,但還是有30座博物館被多國部隊空襲摧毀,5座博物館在內戰中被庫爾德和什葉派穆斯林武裝洗劫,許多文物被偷運到國外。2001年,伊拉克一部分被盜文物出現在倫敦的拍賣會場。
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期間,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瘋狂搶劫掠奪。此后長達10年的混戰,使得伊拉克政府缺乏有效的文物保護機構和機制,許多歷史遺址遭到非法挖掘和劫掠,在衛星圖像上可看到這些遺址上留有的一個個坑洞。2005年,世界遺產基金會將伊拉克全國列為100個瀕危遺址之一。這是該組織首次將一個國家作為整體列入瀕危遺址。
20多年來,伊拉克國內局勢一直動蕩不安,文物流失程度難以想象。如今IS在伊拉克北部的瘋狂行徑,更是令伊拉克的歷史遺址和文物如遇滅頂之災。人們擔憂,這塊被喻為人類文明搖籃的土地,最終會被IS帶向毀滅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