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不是簡單的字詞句的一一對應和簡單置換,而是需要口譯員用目的語聽眾能夠充分理解的語言和方式表達講話人的意思。既然口譯是語言交際,就必定涉及到文化交流。譯員應具有跨文化意識,充分考慮語言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從聽眾的文化背景、層次、理解能力出發傳達譯語內容。
【關鍵詞】口譯 交際活動 文化差異
一、英語口譯的文化差異
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宗教制度,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漢英兩種語言在言語表達上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和非對等性。在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中,文化的差異會給講話者和聽眾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和困難。作為口譯工作者,不僅要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和語言技巧,還要了解本國與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在具體的口譯實踐中化解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掌握翻譯主旨,傳達給譯語聽眾源語的文化內涵。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外國人見到女性朋友都會禮貌性的贊美:You are very beautiful!中國則講究低調含蓄的表達方式,如聽到別人的贊美,都會謙虛地回答:“沒有,沒有!”或“哪里,哪里!”。如果直譯為No,no!或Where,where!,英語聽眾定會一頭霧水,認為答非所問。此時,譯員應及時化解化解文化差異問題,譯為Thank you即可。再如,中國人在商店購物時,售貨員都會問:“您需要買點什么?”而譯為英文不能說What do you want? 在英語國家,地道的表達應該是What can I do for you?又如,在中文的致辭性演講中,開場總會已“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在翻譯時無需直譯,只需譯為“Disd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即可。
二、文化差異之案例解析及策略
這種由文化,地域和宗教的因素造成的差異在翻譯時,首先要領會原文的意義與文化內涵,不可一味的直譯或硬譯。如“四合院”,“四書”,“五經”,“六藝”,“本命年”,“三寸金蓮”,“三綱五常”,“文房四寶”等等,都不能直譯,而應直譯加解釋性翻譯。如“本命年”譯為: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 “文房四寶”譯為:the four stationery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study—a writing brush,an ink stick,an ink stone and paper。
現在,在漢語表述中,經常會出現“化”的表述,如現代化,市場化,科技化,軍事化,法制化,民主化,集團化,規范化等等。這其中有一些詞匯是可以按照英文的造詞法進行翻譯,如modernization,marketization,technicalization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詞都能按照這種方式翻譯。如,“國際關系民主化”應譯為Democracy should be practic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on”(獅子)在英語中是十分神圣的,獅子是威猛,勇敢的代表。英國就是一個十分崇尚獅子的國家,英國的國徽就是一個獅子的徽章。而且人們還用“Lion-Heart” 來稱呼英國國王King Richard I,因為他堅強勇敢,受人敬佩。社會名流或明星叫做“great lion”。獅子,老虎這類猛獸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同樣具有重要地位。中國的佛教和道教都視獅子為神獸。唐朝后期,獅子作為吉祥物,逐漸生活化。比如在過年時,人們會辦舞獅大會來降妖除魔,消除晦氣。但是,在英語中多用獅子代表勇敢,在漢語里則多用老虎。關于獅子的短語有little birds pick a dead lion(虎落平陽被犬欺),as brave as a lion(虎膽英雄),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 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 (虎頭蛇尾),beard the lion in the lion(虎口拔牙)。在這些短語譯為漢語是就需要結合文化差異及聽眾習慣,將獅子轉移為老虎。除此以外,中國人對龍極度崇拜,我們是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經常用生龍活虎,龍虎精神,藏龍臥虎,龍潭虎穴,龍爭虎斗來形容這類猛獸的威猛。但是,西方人對龍卻不喜歡,認為它是災難的代表,可怕兇殘。常比喻兇狠,討厭的事物。Peacock(孔雀)在中國是喜慶吉祥之物,而在英語中,它卻常被形容驕傲自滿,喜好炫耀之人,如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
除此以外,漢英兩種語言在句子之間,段落之間和篇章結構也存在差異性。中文注重整體性,常用流水句表達連貫,隱含之義。英文注重語言的邏輯性,層次分明,強調關聯性。例如:Our nation faces a threat to our freedom,and the stakes could not be higher.此句中,若將and 直譯出來,就很難體現遞進之義了。在翻譯時,若譯為“我們自由正面臨著威脅,而且這種威脅已經相當高了?!憋@然,這樣翻譯較為生硬,遞進的層次感并不強。因此將“and”省譯,此句則譯為“我們國人的自由受到威脅,正處于危險關頭?!庇秩?,“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在中文中是典型的無主句,其隱含主語是我們,因此在翻譯時,先補充主語we,再分析詞句的邏輯關系,表示實施手段達到目的。因此譯為“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keep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in our society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譯員需要在訓練時,根據文化概念,采用直譯,意譯,直譯加意譯,省譯,補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培養在文化差異方面的敏感度,按照目的語的思維和習慣,將源語傳達給譯語聽眾。
參考文獻:
[1]樂黛云.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的世紀[J].中國文化研究, 2000(1).
[2]許鈞,袁筱一.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燕,女,漢族,生于1982年1月,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口譯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