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出生于湖南安鄉(xiāng)縣安福鄉(xiāng)松湖村的全國植棉勞動模范唐純銀有著令人欽羨的經歷:兩次受到毛澤東接見。
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植棉水平很低,每畝僅產皮棉10公斤左右。給地主當放牛娃出身的唐純銀就探索改5月苗為3月苗,改撒播為點播,改寬壟為窄壟,改單一施肥為綜合肥等,并且改寫了洞庭湖地區(qū)700多年的植棉方式。
在探索棉花高產過程中,他在選種育種、播種移栽、中耕松土、合理密植、巧施肥料、防治病蟲、整枝打葉等方面,總結了一整套經驗?!斑x種忙,育種忙,兒壯先要種優(yōu)良,棉花結桃五百朵,白云抽絲三千丈?!?/p>
1950年,唐純銀創(chuàng)造了畝產皮棉75公斤的全國紀錄,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植棉勞動模范。第二年,唐純銀試種1畝豐產地,因陰雨死苗,他打破了“苗不填房”這個從古到今久攻不下的世界難題,移栽成功而保住了全苗。是年7月,他激動地向毛澤東上書報喜。毛澤東指示中共中央辦公廳致函表示祝賀:“祝唐純銀同志移栽棉花勝利成功!不斷努力,永遠努力!”
這封信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當年,他又創(chuàng)造了畝產籽花210公斤的高產奇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特等植棉勞動模范。之后,全國推廣了他的兩行一壟技術。從此,中國及世界的植棉水平得到飛躍性的提高。1958年12月28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植棉勞動模范的稱號。
一年又一年,唐純銀在他的衛(wèi)星生產隊的棉花地里艱苦地摸索著。1974年,他培育出一株1005個硬桃的“棉花王”,情不自禁地再次向毛澤東報喜……
談起毛主席,他兩眼濕潤,流露出無法抑制的懷念之情,他向筆者深情地敘述了當年的動人一幕:
1951年農歷七月,我和中南區(qū)的勞模一道到各地參觀,農歷九月初抵達北京。農歷初三這天,我們接到通知:明天毛主席要接見我們。這夜,我們興奮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我和山西的勞模李順達同住一房,我倆干脆坐起來講話,講呀講,一直講到大天亮,二人橫下一條心:要為毛主席爭光!第二天上午11點,在懷仁堂會議室,毛主席來看望我們來了!大家高興地站了起來,熱烈鼓掌歡迎。毛主席紅光滿面,精神飽滿,身穿灰色中山裝,寬褲腳,大頭皮鞋,十分樸素。我們并立一排,恭候毛主席。毛主席微笑可親地向我們走來。從第一名開始,由一位領導人逐個向毛主席介紹勞模的名字。我排第四。當念到“唐純銀”時,毛主席厚實的大手已經握住了我的手,并稍微停了停,我激動得渾身發(fā)抖,熱淚盈眶。
第二次見到毛主席是在1959年1月1日。這天中午,我們參加全國先進代表大會的6000多名代表在北京友誼賓館就餐,餐廳內掛有“特別告示”:各位代表,請不要喝醉酒,下午還有重要事!代表們紛紛猜測,我心里已明白了幾分。下午3點,毛主席和3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會場。毛主席從入口處朝會場中間緩步前行,他幾乎每走一步都要仰頭朝樓上或俯身朝樓下的代表揮手致意。會議持續(xù)了4個小時,我高興得不得了,一秒鐘也不停地盯著毛主席。因推遲散會,臨時發(fā)給的一小袋五香牛肉干也忘記了吃,只知道用力鼓掌,內衣都濕透了……
毛澤東逝世后,唐純銀曾一口氣寫了《毛主席是我的親爹娘》等9首詩,后來都發(fā)表在《湘江文藝》上。其中的幾首這樣寫道:“電波在空中飛揚/噩耗傳遍四面八方/我懷著沉痛的心情/悼念永遠不落的太陽!”“科學種棉連北京/心中一輪紅日升/肩上挑了千斤擔/腳下步履照樣輕。”“棉花結桃多又多/豐收季節(jié)愛唱歌/頌歌獻給毛主席/一朵棉花一首歌?!?/p>
唐純銀還告訴筆者:1953年至1976年,周恩來總理6次接見了他,每次開勞模會之前,周總理總是親切地問:“湖南省安鄉(xiāng)縣的唐勞模來了沒有?”
唐純銀生性熱情、樂觀,喜愛順口溜、對口詞、民歌、自由詩,同時又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意義的詩句。“中國常德詩墻”上,有他的那首《植棉歌》:“雙百棉田建設好,百擔家肥不可少。 因地制宜稀密植,力爭鈴重出絮高。八字協(xié)調巧管理,猛攻猛發(fā)早結桃。確保伏桃過百斤,再增秋肥把產超。通風透光剪枝葉,抗災思想不動搖?!边@既是唐純銀勞動成就的見證,也是安鄉(xiāng)縣農民和全國億萬農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