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一詞古已有之,指領兵將帥率領本鄉本土壯勇所組成的軍隊。項羽八千“江東子弟兵”曾橫掃天下;南宋時期的“岳家軍”、明朝的“戚家軍”等很多有親屬鄉土關系的將士組成的部隊,也因英勇善戰而揚名。而在現代,“子弟兵”成了人民對自己軍隊的親切稱呼。這個稱呼出自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擴大人民武裝力量,當時出現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名稱,如“阜平營”“回民支隊”“靈壽營”“平山團”等。1939年5月,聶榮臻發布通令,嘉勉“平山團”作戰英勇,是“捍衛民族、捍衛邊區和捍衛家鄉的優秀的平山子弟兵”。
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在1940年春到晉察冀考察之后,撰寫了《華北敵后——晉察冀》(1940年出版)一書,書中稱頌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堅決打鬼子的抗日部隊的兄弟,是在晉察冀生了根兒的抗日軍。”
后來,“人民子弟兵”這五個大字,成為人民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的親切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民歌《茉莉花》本義喻反腐?
茉莉花是中國著名民歌,在國內以及國際上具有極高的知名度,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這支民歌傳唱已久,關于其來歷,多有爭議,比較有分量的一種說法認為,其前身發源于南京,早在明初就在南京唱響了。而它的詞作者,據說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
一日,明朝重臣常遇春、徐達和沐英在聚會中即興唱起歌謠,歌詞是徐達根據花園里3種花現場編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歌詞中茉莉諧音“沒利”,金銀花指金銀財寶,而玫瑰象征富貴。
對貪污腐敗深惡痛絕的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歡這歌詞,于是,這首歌很快被傳唱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