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過本期封面的胡蘿卜,你想到了什么?”
“剛剛看到本期卷首語的標題,你又在想什么?”
我很期待你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歡迎通過新浪微薄@攝影之友孔月,或者郵件kongyue@syzychina.com第一時間告訴我,前十名將會收到一份小禮品!
在春節做一期有關“東方美食”的選題是早在3個月前的想法,源自和“吃貨”攝影師劉展耘(新浪微薄@劉展耘)的一次閑聊。每次我們見面,似乎都離不開在#就為這一口#這個話題,以往最熱烈的橋段是“在哪里找到了好吃的?”而那次不同,他像小孩一般興奮地拿出手機秀照片,于是我們的興奮點頓時從垂涎欲滴的嘴到了火花四射大腦!那是一張布滿各式食材,信息量很大的畫面,平時在總在餐桌上見到的蔥姜蒜、豬肉和各式調料被優雅地擺放在一起,各自舒展而又相得益彰。第一眼看到我很是不以為然,還開玩笑說“這是張不錯的菜譜!”而當他指著畫面,極為認真地講出畫面里是一道什么菜,分別有什么食材,而每個食材的選擇都是嚴格按照制作比例,擺放位置都是按照烹飪順序嚴格擺放的時候,我相信面前的這個“吃貨”已然上升到了另外一個境界了!
人的熱愛會產生無限大的能量,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轉化方向。對美食的熱愛,有人轉化成了肥胖的脂肪,有人轉化成了高超的廚藝,有人則轉化成了創作作品的思路……我們則把這份熱愛轉化成了本期“感觀美食”的影像專輯。六位攝影師有關美食的作品,和他們與美食的故事,讓美食一次次地變幻著視覺畫面和詮釋角度。《今道子の魚》源自她的故鄉鐮倉,給她童年留下的最深回憶畫面就是繁忙的魚市場和魚軀體上流淌著的細膩光澤;川妹子桔多淇是個“火鍋控”,用大白菜幻化而成各色西方美女是她在鏡頭下的美食游戲;攝影師Klaus Pichler用唯美的腐爛表達著對食物浪費的諷刺;《饑餓星球》的攝影師Peter Menze用最直接的畫面語言,講述著世界各地人們最基本的食物溫飽需求……對以上這些我們并不是很滿足,中華五千歷史中也正是一篇美食發展史,你每天都在吃的食物背后,還有很多你并不知道的故事,比如滿漢全席源自于相聲貫口?比如封面的那根胡蘿卜是從西域(現今的伊朗)而來,在中國已經生活了2000多年了……
講到現在,你會不會已經慢慢理解為什么說“親譜是如此的乏味”,因為它只是食材的定量配比和烹調的定式步驟,而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故事才是最為精彩的部分!這和攝影是一道理,照片的曝光組合就好像程式化的菜譜,你可以按部就班的拍到同樣好看的照片,但找不到的卻是發現時的驚喜,記錄時的興奮,甚至包括錯過時的遺憾,這些才是攝影的真正樂趣!
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吃貨,讓鏡頭變成一雙有故事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