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燕華
給周總理當翻譯
◎ 施燕華
1967年8月19日,星期六。室領導裘克安說晚上周總理要“禮節性”會見美國學者杜波依斯夫人雪莉·格雷姆,讓我擔任翻譯。
晚上十點左右,通知下來了。我匆匆換上一件較新的短袖襯衫,一條毛滌長褲,穿上涼鞋,并在胸前別上了一枚毛主席像章。
全國友協會長楚圖南和其他陪同人員已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等候。不一會兒,廳里的燈全打開了,我們趕緊站了起來。周總理步履匆匆,直接走進了側廳。聽說總理沒吃晚飯,會堂趕緊為他準備了一碗面。總理吃完面后還要刮胡子,他在接待外賓前很注意刮胡子,這是他對客人的一種尊重。
等待的時候最難熬。我坐在那里,心怦怦跳,腦子空空的,思想無法集中。
在我的記憶中,總理見外賓時只穿兩種顏色的中山裝——淺灰和鐵灰。他的上衣口袋上別著一枚紅色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章。楚圖南會長向總理簡單匯報了接待情況。外賓到大會堂門口了,總理站起來問了一句:“誰擔任翻譯?”楚會長朝我這邊指了指,總理似乎有些吃驚:“哦?”這時杜波依斯夫人進入了大廳。
做口譯,最初的十幾分鐘很重要。譯得好,既能讓主賓雙方對譯員產生信心,也能給譯員“降壓”。事先我把所有可能會用上的寒喧話都譯了一遍,還總結了自己剛做口譯時因為聲音小而影響到翻譯效果的教訓。這次我干脆“豁出去”,大聲翻譯了起來。
看來我的策略奏效了。周總理贊許地點點頭,雙方交流比較順暢。總理談了中國教育的問題和改革的方向,我在一些關鍵句子上故意停頓一下,看總理是否要糾正我。沒有!總理點了點頭,這樣我更有信心了。
大約一個小時后,談話順利結束。送走外賓后,總理回頭問我:“你是哪兒的?”我說:“我是外交部的。”總理又問:“什么地方人啊?”我回答:“浙江人。”他說:“外交部江浙一帶人很多,你翻得還不錯嘛,將來再好好努力。”總理給了我很大鼓勵。
那時總理和陳毅外長經常出席亞非拉友好國家的國慶招待會。有一次,領導派我給陳毅外長做翻譯,他在招待會上的講話由我念英文稿。事先我認真準備,在大庭廣眾前講話一點也不發怵。念完后,總理對坐在他后面的翻譯冀朝鑄說:“這個女孩子發音、念稿子都還不錯,就是語調平了一點,你們要好好輔導她。”周總理對年輕翻譯的關心我一直銘記在心。(摘自《我的外交翻譯生涯》中國青年出版社 圖/陳明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