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華,陳家紅,龔婭玲,胡慶華
(1.枝江市中醫醫院 放射科,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安福寺鎮中心衛生院 麻醉科,湖北 枝江 443211;3.枝江市人民醫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
腰椎間盤突出癥CT影像指標與中醫證型關系分析
方俊華1,陳家紅2,龔婭玲3,胡慶華3
(1.枝江市中醫醫院 放射科,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安福寺鎮中心衛生院 麻醉科,湖北 枝江 443211;3.枝江市人民醫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目的: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CT影像中各項指標與傳統中醫理論各種癥型之間的關系。方法:對1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CT分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其與患者中醫證型的關聯。結果:經對比分析,旁中央型突出多見于氣滯血瘀型(P<0.05);中央型突出多見于風寒濕滯型(P<0.05);外側型突出多見于濕熱痰滯型(P<0.05);椎間盤膨出多見于肝腎虧虛型(P<0.05)。結論:CT圖像所證明的結果與中醫證型存在著極大的相關性,臨床處理中二者可相輔相成,互為診斷的參照。
腰椎間盤突出癥;CT影像;中醫證型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證型是依據我國傳統醫學數千年傳承所總結并應用于中醫治療、診斷中的一項標準。在針對某些疾患時,中醫的證型理論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其科學性在過去的許多年中都無法清晰、科學、明確地向人們展示,直到近現代醫學水平的發展與提高,中醫才得以有機會被科學所接受。本研究中,通過對我院174例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CT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尋找不同CT分型與中醫證型之間的相關性,旨在闡明中醫基礎理論精華與現代進步醫學之間的佐證關系,為今后的治療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12月進行過腰椎間盤突出癥CT掃描的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5例,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42.8±12.9)歲。病程1周至14年,平均病程(7.1±5.2)年。患者均有腰痛、腿脹痛、下肢酸麻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狀,并伴有腰部活動受限,單側或雙側直腿抬高試驗為陽性。多數患者曾有過腰部物理性傷、反復損傷經歷,或長期勞損所至的腰部各類問題。分析包含全部522組腰椎間盤的CT分析圖像。
1.2 檢查方法
選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機對全部1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掃描,掃描參數選擇為140kV及350mAs,椎間盤層厚為3mm,層距為3mm,掃描范圍從第3腰椎至第1尾椎。掃描視窗顯示分別采用軟組織窗和骨窗顯示,窗寬250~300Hu,窗位50Hu。掃描時,患者取仰臥位,下肢屈曲,臀部墊高40°左右,盡量拉直有曲度的腰椎,如不能完全拉直則盡量使其角度變小。若此時患者腰椎角度改變并不明顯,需采用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掃描,盡量使X線光束能通過椎間隙時保持垂直。每個椎間隙做3層,椎體做1層,優先選擇側位定位片進行掃描。
1.3 CT分型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 分型標準參照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1]對椎間盤的分型及診斷所提出的要求。具體可分為中央型突出、旁中央型突出、椎間盤膨出、外側型突出等,本研究重點討論以上四種分型與中醫證型的關系。
1.4 中醫證型分析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醫證型分析標準主要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辨證分型,輔以張東友[3]《中西醫結合影像學》的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參照與判斷。具體可分為氣滯血瘀型、風寒濕滯型、濕熱痰滯型、肝腎虧虛型等,本研究重點討論以上四種分型與CT 分型的關系。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氣滯血瘀型
此證型的病人53例(30.45%),觀察椎間盤159組。CT表現為中央型突出17組,旁中央型突出81組,外側型突出25組,椎間盤膨出26組,各種其他類型突出為76組。在該中醫證型患者中,旁中央型突出組數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CT分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類患者在中醫證型上的特點大都為具有外傷史,受傷后經脈破損,濁貫如流,亂承大椎,淤阻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
2.2 風寒濕滯型
此證型的病人28例(16.09%),觀察椎間盤85組。CT表現為中央型突出37組,旁中央型突出11組,外側型突出17組,椎間盤膨出13組,各種其他類型突出為45組。在該中醫證型患者中,中央型突出組數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CT分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類患者在中醫證型上的特點為反復外受五邪而感,邪泄潴留經絡,久而不散,氣血不通,腰腿酸麻脹痛,不能遠行,脈沉緩而弦。
2.3 濕熱痰滯型
此證型的病人22例(12.64%),觀察椎間盤67組。CT表現為中央型突出16組,旁中央型突出14組,外側型突出36組,椎間盤膨出12組,各種其他類型突出為34組。在該中醫證型患者中,外側型突出組數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CT分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類患者在中醫證型上的特點為體質素虛,濕熱燥滯,脾虛乏力,久而久之鮮燥化熱,多有腰腿沉重、肌膚麻木等癥,且面色虛華,脈悉索。
2.4 肝腎虧虛型
此證型的病人71例(40.80%),觀察椎間盤211組。CT表現為中央型突出23組,旁中央型突出45組,外側型突出27組,椎間盤膨出101組,各種其他類型突出為97組。在該中醫證型患者中,椎間盤膨出組數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CT分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類患者在中醫證型上的特點為長期身處微恙,以致肝腎不和,精血兩虧,經脈無以滋養所至枯槁,腰腿疼痛連纏數年,時急時緩,時重時輕。以上數據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觀察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治療臨床實際情況相比 (n,組)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在中醫稱之為“腰腿痛”,是骨科常見疾病,多發于年齡較大的成年人。中西醫在其治療方面各有側重但又殊途同歸,在其診斷方面西醫多以現代化的醫療器械進行診斷,而中醫多通過辨證論治的中醫基礎理論進行診斷。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中西醫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并非無聯系,恰恰相反,現代化技術的采用,可以作為中醫理論診斷的相關證型鑒別的重要依據,再根據患者的臨床病史和綜合體征及表現可做出較正確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預后及療效判斷均有很大幫助。
綜合本研究所述,現代影像學分析技術可以清楚地辨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解剖學和病理學上的改變,而中醫基礎理論可以在辨證論治上給予這些改變進行分類,說明了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各中醫證型與 CT 影像表現之間確有很大的內在相關性。由此可知,本結果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CT影像指標與中醫證型相關性可為臨床診治提供一定參考作用,并且豐富了中醫辨證分型的內容。
[1] 李松年,唐光健. 現代全身 CT 診斷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207-21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
[3] 張東友. 中西醫結合影像學[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3.
(責任編輯:魏 曉)
2014-10-19
方俊華(1977-),男,湖北省枝江市中醫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CT、MRI診斷。
R681.5+3
A
1673-2197(2015)03-0078-02
10.11954/ytctyy.2015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