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祥

摘要:臺灣已經進行了60年的建教合作,該模式對大陸高職院校的實習管理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大陸可以參考臺灣的建教合作法律法規來規范和促進校企合作。通過建立嚴謹的合作項目審批制度以保證實踐教學目標;通過實施充分有效的崗前教育以預防實習事故的發生;通過建立院系兩級訪視(巡點)流程以保障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臺灣;建教合作;實習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4-0088-04
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與大陸“工學結合”可以基本對應的“臺灣建教合作”從1954年“臺灣教育部”頒布《建教合作實施方案》開始正式發展,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
臺灣的建教合作是“建設”與“教育”雙方合作的一種極具經濟功能及社會適應性的職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種形式:一是輪調式,將學生分成兩組或者兩班,一組在校外實習、一組在校內上課,2個月或3個月輪換一次; 二是階梯式,一年級和二年級在校內上課,最后一年在合作單位實習,類似于大陸的“2+1”模式;三是實習式,利用假期或是課余時間去實習,一般傳統式教學多采用寒暑假讓學生去業界實習的方式。臺灣的建教合作通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系統的管理模式,對大陸工學結合的開展,特別是對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存在的校外實習管理不善的問題,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臺灣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以規范建教合作教育的管理
1954年,臺灣“教育部”頒布了第一個建教合作的法令——《建教合作實施方案》來規范建教合作教育實施的全過程。60年來,建教合作法規經過多次修訂,形成了由《職業學校法》、《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高級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范》、《高級職業學校階梯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范》、《高級職業學校實習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范》、《建教合作之學分采計作業細則》、《申請辦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項》以及《建教合作教育班合約書》等組成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建教合作有法可依,能夠保護學生權益,保障教學質量。
大陸職業教育方面的法規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之外,基本沒有關于職業教育的具體實施辦法或細則,特別是對校企合作、實習管理方面的全國性的法規基本是空白,目前只是在浙江寧波市有針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于2009年3月開始施行。大陸當前非常有必要出臺促進校企合作的法規規范,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臺灣教育部門嚴格審批合作項目以保障建教合作教育質量
臺灣的《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建教合作應由學校向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經核準后始得辦理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聘請建教合作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及學校代表等組成建教合作審議委員會,審核學校所提報之申請案;并得視業務需要,于核定前組成專家小組,辦理建教合作機構現場評估。”
審核包括對申辦學校條件的審核、合作機構條件的審核(使用“建教合作機構評估評估書表”)、辦理建教合作班資料的審核。對建教合作班的審核資料規定尤為細致,《申請辦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項》規定審批資料中必須包括12個定制表格資料。其中,表1是“建教合作教育班計劃書”,包括15個方面的內容,主要項目為“訓練科別及人數”、“建教合作機構具體情況”、“建教合作期限”、“行政組織:成立建教合作教育協調會議,每學期至少開會一次,必要時得臨時召集之。其成員由學校實習、教務、訓導(學務)、輔導、相關科(學程)主任、建教組長、生活輔導組長、導師、家長代表等與建教合作機構指定代表組成輪調式建教合作協調會”、“課程教學計劃、“考核”、“輔導計劃”、“師資”、“技術生津貼與福利”及“結業與就業”等;表3是保證學校與合作單位師資的“申辦科別專任合格教師名冊”;表4是“訓練員(輔導人員)名冊”;表6是保障生活心理輔導的“技術生輔導計劃”;表7是保障技術輔導的“技術生訓練計劃”;表10是“建教合作機構變動之技術生安置輔導計劃”,具有應對情況變化等方面的要求,還詳細規定了需收集的相關證明文件;表11是“工廠登記證復印件或商工登記資料(務必加蓋與正本無異及建教合作機構公司章與建教合作機構負責人章)”;表12是“勞工保險局保險費繳款單、異動被保險人計費清單復印件(務必加蓋與正本無異及建教合作機構負責人或相關承辦員章)”。
對比臺灣,大陸很多高職院校在實習審批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訂單班”有時是為了滿足企業的用工需要而倉促成班,審批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在解決學生就業壓力、個人感情等引發的思想問題和社會閱歷貧乏導致的人際關系問題方面的輔導安排;對實習單位的條件是否符合要求沒有設定標準;實習生校內和校外導師的確認沒有具體規定等等。以上問題都可以參考臺灣《申請辦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項》規定的審批資料要求加以解決。
三、臺灣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范規定了明確的崗前教育學習時數
為了避免由于實踐經驗不足所導致的操作事故、人身安全問題和勞動爭議等問題的發生,臺灣的《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范》明確規定:“學生進入建教合作機構前,應由學校會同建教合作機構辦理至少四十小時職前訓練,其課程應包含該行業之專業知識、安全衛生、職業倫理道德及勞動權益等相關知識。有關訓練經費,由學校與建教合作機構共同負擔。”
臺灣主管部門還要求學校必須向學生發放《建教合作班學生權益須知》。該權益須知總共有五十條內容,主要包括:合作單位不得強制技術生擔任繁重及有危險性或工作場所有影響健康之虞的工作;因健康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時間之學生,合作單位不得強制其工作;合作單位也不得于例假日及午后8時至次日早晨6時之內安排工作;合作單位若需實施超時訓練,必須征得技術生及家長同意;合作單位應以技術生為被保險人,并以合作單位為投保單位,參加勞工保險;學校必須協調事業單位與技術生簽訂訓練契約,以保障建教生于職場實習期間之相關權益;學校必須提供建教班學生申訴專線,等等,內容非常細致。
大陸高職院校學生近年在實習期間經常發生一些工傷事故,學生從實習單位不辭而別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同時也有學生在權益被侵犯時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這些情況的發生同部分學生未接受過系統的崗前教育有很大關系。大陸可以借鑒臺灣立法規定崗前教育學習時數,規定崗前教育必須包括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實習過程的具體要求和保障自身權益的方法及途徑,建立有效的學生與學校、家長與學校、企業與學校之間能夠進行順暢溝通的途徑,明確勞動保險的投保單位并落實學生實習期間所需的相應保障措施,特別是建立學生實習期間的申訴專線,如此將可對以上問題的發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四、臺灣建教合作教育建立和實施了職業技術生輔導計劃
以臺南立德工業家事學校為例,其輔導計劃包括技能輔導和生活輔導兩方面,生活輔導的內容與要求并不低于技能輔導的內容與要求。
技能輔導包括基礎訓練、崗位輪調訓練、補充訓練和專精訓練等四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訓練內容和時數都做了詳細規定,其中專精訓練以取得丙級技術士證書為目標,是為提升技術生技能水平,針對日后畢業、升學、在就業市場或公司晉升職務等方面的需求特別加強的訓練。
生活輔導規定建教合作機構應設置輔導人員,并加強與學校及家長的聯系,以達成輔導的功能;學生在建教合作機構期間,學校應定期或必要時指派導師或相關輔導人員協助建教合作機構輔導技術生,使技術生得到良好的適應與學習;學校輔導人員赴建教合作機構輔導技術生,應檢視學生住宿環境、了解學生的適應與學習情形,如發現有歸責于建教合作機構的缺失,應向建教合作機構反映以實時改進,返校后應提出輔導訪視報告。
大陸高職院校的實習計劃一般只有技能訓練計劃(且計劃往往比較粗糙)而沒有生活輔導計劃。大陸可以借鑒臺灣學校的技能訓練計劃充實現有的實習計劃,借鑒臺灣學校的生活輔導計劃增加實習輔導項目,讓學生在實習機構接受訓練期間,在享有應得的福利待遇的同時遵守公司規定。大陸學校與合作企業應共同合作,幫助學生制定自信、有目標、有理想的生涯規劃。
五、臺灣建教合作教育建立并實施了主管單位與學校的雙重訪視制度
與大陸高職院校在實習管理中普遍實施的“巡點”相對應的是臺灣建教合作教育中的“訪視”。臺灣的訪視由教育機構和教育主管單位實施,教育主管部門主要通過訪視對建教合作進行監督管理,“對學校辦理建教合作予以訪視考核,其考核結果績優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予獎勵;辦理不善者,應限期改善,必要時得令其停辦或不予受理其下次申請案”。
主管機關檢查的資料有18項,分別為:“評估表二份”、“建教合作課程計劃書”、“建教合作計劃書”、“科別班數一覽表”、“課程調整計劃表”、“學分采計統計表”、“職場學習對照表”、“采計學分成績考核計劃”、“技術生訓練計劃”、“技術生輔導計劃”、“申辦科別專任專業合格教師名冊”、“輔導人員名冊”、“建教合作教育班合約書”、“技術生教育訓練契約”、“日班及不加班條款”、“基訓費用20%條款”、“訪視建議事項復印件(申請免評估用)”、“技術生個人訓練計劃復印件及其執行紀錄復印件(申請免評估用)”。
主管機關使用的“建教合作班合作事業機構輔導訪視工作檢核表”包括住宿條件、訓練契約等17個方面。主要項目為:實習地點是否與評估合格的合作機構地點相符;實習工作崗位是否與原核定的工作崗位相符;學校輔導人員是否親自至建教生工作崗位檢視其環境并詢問學生適應、學習情形;建教生住宿地點是否與評估合格的地址(點)相符;學校輔導人員是否檢視建教生住宿環境情形;進入職場實習的建教生是否已全數完成技術生訓練契約簽訂;合作機構是否已將訓練契約函送當地勞政機關并獲同意備案;學校是否指派相關科專業教師赴合作機構查核“技術生訓練周記”、“技能訓練進度表”及相關部門輪調,并考核采計專業科目之學分;學校輔導人員至該家合作機構辦理輔導訪視之次數。
學校組織的訪視要求也有詳細的規定,包括訪視工作人員的選派要求、輔導訪視日程規劃、訪視工作內容和訪視工作流程等項目。訪視工作主要內容包括:要親臨學生工作崗位,視察工作環境有無安全疑慮,詢問適應情形,并查對出缺席人員;傳達或提醒應辦事項;查核訓練周記繳交情形,批閱內容,若有反映事項,應實時協助解決;向合作機構詢問學生適應情形、技能訓練情形及輔導相關窗體記錄狀況;登載職場實習表現成績紀錄;輔導人員返校之后,必須送交輔導訪視紀錄表,以便進行后續的查核、簽辦;建教組依輔導訪視紀錄,進行網絡填報。訪視工作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
大陸教育主管部門很少對實習點進行監督檢查,大陸如果參考應用臺灣的兩級管理,可以由院級機構負責進行監督管理的訪視,而由二級學院實施一般的訪視(巡點)。臺灣由學校進行的訪視對于階梯式建教合作模式(與大陸“2+1”相同的模式)的規定:“技術生在建教合作機構實習、補充訓練及專精訓練,學校應每周指派相關科專業教師實地了解技術生技能訓練情形,查核“技術生訓練周記”、“技能訓練進度表”及相關部門輪調,并考核采計專業科目之學分。”對比大陸部分學校的“放羊式”管理,該內容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大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巡點的頻率定為1個月左右,以保障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大陸的工學結合模式是教育部在高職院校大力倡導的教學模式,因為起步不久,在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解決碰到的各種問題。臺灣的建教合作已經有60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系統的管理模式。大陸可以參考臺灣的建教合作法律法規以規范并促進校企合作,通過建立嚴謹的合作項目審批流程保證實踐教學目標;通過實施充分有效的崗前教育預防學生實習事故的發生;通過建立院系兩級訪視(巡點)流程保障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蔡欣培,林宜玄.我國大學校院學生校外實習制度之探討[J].商業職業教育,2009(3):18.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