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亮
一年又一年,我們回家過年。我們要回家,是因為有鬢發(fā)斑白的老母親倚門望歸、有老父親的無言等待、有夫妻分別太久的期盼、有孩子對父母的樣子已然模糊的迷茫……回家,更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愁,那門前的老樹、屋后的土丘承載了我們兒時的多少記憶。那塊土地才是我們來時的源、歸時的根。
在眾多民族文化中,回家過年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記憶,早已內化為國人的情感密碼。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30多年來,有超過2.5億年輕人從這個國家最不發(fā)達的內陸省份,到沿海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從此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追求一種更富足的城市生活。在外辛苦一年,不論混得好壞,再艱難的路也擋不住我們回家的腳步。焦急、心切、喜悅……此時的每一張面孔匯聚成了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縮影,這是一段家國史的現(xiàn)實映照。
回家過年在每一個國人的內心深處是如此的虔誠,回家過年就是我們的“朝圣路”。“生活在別處”、“背井離鄉(xiāng)”,這其中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但又夾雜著很多無奈。家,對于每一個遠離故鄉(xiāng)的人都是一根扯不斷的線,不論你走多遠,隨時都在牽引著你。
故鄉(xiāng)里的家彌漫著風塵、谷香和親情,那里沒有機器的喧囂、沒有欲望的蒸騰……在寧靜的家園里,人、自然、心靈,一切都是和諧的,在那里人與世界的對峙消失了。
年節(jié)時間總是很短,我們離家時不要走得太急,記得回頭再多看一眼故鄉(xiāng),看一眼那里的親人、望一眼那里的裊裊炊煙,不要讓老母親盼兒下次回家的目光等得太久,不要等故鄉(xiāng)在我們記憶里變得模糊才想起回去看看。
回家,不要成為一個時節(jié)的固化形式,回家應是我們應有的常態(tà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