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珊
王福信,今年88歲,河南洛陽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洛陽宮燈唯一省級傳承人,目前,他是唯一一位堅持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洛陽宮燈的老人。王家宮燈是洛陽唯一一個流傳至今不息不滅的宮燈世家,有260多年歷史。他是王家宮燈的第三代代表性人物,對洛陽宮燈制作工藝進行過四次創(chuàng)新,是洛陽宮燈的歷史、現(xiàn)狀的見證人。
去年寒假里,我冒著嚴寒,踏著積雪,慕名去洛陽市老城區(qū)鼎新街4號,拜訪王福信老人三次,其二女兒王遂花(今年67歲)都說老人年歲大,身體不好,去外地治病、住女兒家,悻悻而歸。第四次,我懇求說:我正在寫關于保護洛陽宮燈的畢業(yè)論文,想請老人指導,并且報考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業(yè)的研究生,很想得到老人的幫助!既然無法拜見王老,請王遂花講講也很感謝!王遂花才把我們讓進了門。邊走邊說:今天已經(jīng)拒絕了五批來訪者,一來老人年紀大,心臟不好,二來好多人并不是真心喜歡手藝,老人討厭這種人。
老人住在二樓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西南角是老人睡的單人床,床邊放一張舊書桌、幾把舊椅子。不僅屋頂上掛滿了塵土覆蓋的各種宮燈,地上到處擺放的都是制作宮燈的材料和制作了一半的宮燈。墻上張貼著宮燈大大小小的照片。
問:聽說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掛著您做的洛陽宮燈,是真的嗎?
傳承人:是。(老人顯得興奮)。(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的燈籠(洛陽宮燈)是全國好幾個作燈好手做的,我是其中之一。開國大典結(jié)束后,服務員(工作人員)叫我們穿戴整齊,說要開會,誰知道是劉(少奇)主席接見我們,那是我一輩子最最榮耀的事,可惜當時只知道高興了,沒留下照片。后來,那燈籠掛到故宮(一說是中南海懷仁堂)了,我才和燈籠照了相,就是墻上那張。前兩年,省里人(文化廳干部)再三跟我說,我家里有兩件寶貝,誰要也別給,我思來想去,可能這是其中一件。人民大會堂河南廳里也掛著咱洛陽宮燈。洛陽宮燈傳承人王福信老人掛在故宮的宮燈。
問:以前,宮燈都賣到哪里?
傳承人:賣的地方多了。剛解放,大燈賣得好,各種各樣小宮燈,也賣到陜西、甘肅、山西(等地),一年能賣10萬(盞)。1957年,有12個品種賣到新加坡、法國、歐洲、美國(等地)。1959年,我創(chuàng)新制作的“六角子母燈”參加全國國慶燈籠會,誰見了都喜歡。文化大革命(時期),(洛陽)宮燈成了“四舊”, 說“長命富貴燈”是宣揚迷信,不叫干了。(1981年,又紅火了,打到外國(市場),(暢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
問:我見的洛陽宮燈都是紅色圓燈,您家里還有白燈?
傳承人:現(xiàn)在大多是紅燈,以前有好多白燈,透光好,照得亮(最初宮燈的重要功能是照明)。方燈歷史最長,唐朝白馬寺建立以后就給它改制(作)了,那叫紗燈。咱們新中國才變成圓燈,叫宮燈。 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圓燈、六色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等。以紅紗燈最有名。
問:洛陽宮燈有什么特點?
傳承人:最大的 “與眾不同”,就是用時撐開,不用時合上,運輸方便,收藏方便,當官的,老百姓都喜歡。(據(jù)傳,1894年)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路過洛陽,見洛陽燈會撐會合,可喜歡了。(隨行)官員回到北京,都夸洛陽燈,又專門派人來洛陽買燈,洛陽宮燈又興(旺)了多年。
問:您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件?
傳承人:我做的燈大到(直徑)兩米多,小到(直徑)拳頭大(直徑12厘米),有老樣燈、圓燈、紗燈、方燈。(2000年,龍門石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舉行慶典時)“武則天”出行打的“鳳傘”,是我這些年做的(佳品)。他們(慶典組委會)到南方找了好幾家,都做不成,才找到我。我說:武則天是在咱洛陽當皇上,咱洛陽慶祝石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再難我也做!用了倆多月呀,可難了,才做成(“武則天”出行用的)整套行頭。寶珠雙層華蓋,金色紡綢(材質(zhì)),頂上是印度(風格)的七彩圓球狀塔尖,四周(均勻排列著)雞冠狀裝飾;兩層(華蓋上)都有手工繪制的圖案,上面一層畫的是鳳凰,下面一層能折疊,(懸掛)有銅錢、佛珠、龍鳳珠等傘墜,(并配)有風鈴,“華蓋移動時,風鈴會響(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增加氣勢)。”就是那個(指著墻上的照片)。
問:您現(xiàn)在還做燈不做?
傳承人:老了,干不動了,有人要,才做。去年,有人要一對兒燈,(我們家)五個人干了3天,晚上也干,才賣了800元,除去買料,不掙錢!
問:春節(jié)前,關林市場賣的燈,跟您做的很像。
傳承人:(生氣)那都是“機器燈”,不能(和我做的燈)比。看著都生氣!鐵絲一握、紅布一糊就成了,粗制濫造,那也叫燈?我做燈有七十多道工序,用洛寧上好的青竹、杭州上等綢子,都是手工作,有一點差錯,就廢了,得重做。年輕人不想學,難,不賺錢。
問:聽說“機器燈”有模子,您有沒有計劃使用機械做,速度會快些?
傳承人:那不中。機器能做好!?
問:聽說朱家(朱學愈老人)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洛陽宮燈史》?
傳承人:他是寫過,很薄(的小冊子),還沒有寫完,也沒有保存下來。朱家不做宮燈都30多年了。我有倆心愿:一是打算寫本書,寫選料,制作、心酸故事、紅火故事,就怕我寫不成,老了!二是想做子母燈。(起身去柜子里拿出珍藏的一張黑白老照片,指著照片中他身后的兩盞燈),這就是傳說中的子母燈,大燈、小燈相串,(制作工藝)可復雜了,能賣到20萬(元)。我打算把它做出來,讓老大(長子王建水)和孫子(長孫王志強)學著做,讓這門手藝傳下去。他們也拍了我做燈的電視(錄像),不能叫宮燈(技藝)斷在我手里,不能對不起國家(的信任)。
問:聽說洛陽市非遺保護中心給您配過助聽器?
傳承人:是。(洛陽市)非遺(保護)中心、(洛陽)宮燈(研究)會聽說我耳背,給我配了助聽器,你說話,能聽見了。也發(fā)過(傳承)補貼,政府也不想叫宮燈絕種。
問:您覺著怎樣才能讓作宮燈多賺錢?
傳承人:我五歲就跟著大人做燈,最苦的時候,兩天吃一頓飯(流眼淚)。這門手藝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可因為難學,想學的人越來越少啦,我兒子、閨女、孫子、孫女都能搭把手,(但)都干著別的事。讓這門手藝傳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問:老城區(qū)舊城改造,您家也在搬遷之內(nèi),鄰居大多已經(jīng)搬走了,您打算往哪里搬?
傳承人:不知道。這么多燈籠,還沒找到合適的地方。要是找不到好地方,這些燈還不知道能不能保存下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