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斌
提琴戲是崇陽縣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的一支奇葩。當地的群眾不僅愛聽愛看提琴戲,而且大多數的農民都能哼上幾句提琴調。現在還活躍在崇陽縣境內的89個農村業余劇團遍布全縣鄉村,2000多名農民演員,年演戲3000多場次,觀眾達兩百萬人次,崇陽被稱為有名的“戲窩子”。2007年,提琴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縣位于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特殊的地理環境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在崇陽、通城及通山、咸寧、赤壁和湖南岳陽、臨湘的部分地區流行并深受當地老百姓喜歡的一種傳統戲劇——提琴戲。提琴戲主要流行在鄂南的崇陽,也稱為“崇陽提琴戲”,是崇陽民間藝人自創自娛的一個獨特劇種,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提琴
提琴戲的主奏樂器是農民自己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制作的一種形似二胡,但上部的兩個弦軸分別裝在琴桿兩邊,下部的琴筒如湖南的大筒,千斤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夾住琴桿,將琴筒抵在腰間站著也能拉的琴,大家把這種琴稱之為“提琴”。提琴的音色比較粗獷,略帶沙音。提琴戲也因其主奏樂器而得名。它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民間音樂相結合而逐步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一個劇種。
提琴的琴桿是用梨木制作而成,琴頭為曲項,有枕槽,弦軸分兩邊,二弦從山口(或龍口)吐出,有弦枕無千斤。琴頭花樣多種,常用卷草紋型和龍頭形。卷草紋形美觀易制,最為普遍。琴筒竹制,較二胡的要長些,蒙蛇皮,馬尾弓,音色略悶,近似“嗡嗡”之音,故有的地方稱為“嗡琴”、“嗡琴戲”。演奏時用手指第二指節壓弦,壓、打(弦)、滑(指)是其主要演奏手法。
提琴是中國古代拉弦樂器,“起于明神廟間”,是古樂器,唯當時樂師楊仲修知其名“曰提琴”,經楊仲修改造后由魏良輔帶入洞庭一帶演奏而得傳。后長江中游一帶所稱的嗡琴、嗡胡、皮嗡、胖胖筒、大筒都是它的番衍(《胡琴起源辯證》)。提琴樂器的叫法也唯崇陽、通城提琴戲中得以保留。
歷史
據查相關資料,提琴戲在崇陽的傳承發展,應不低于200年。清代中葉,崇陽地方小戲崛起,“花鼓謠腔,屢禁不止”(清《崇陽縣志》)。提琴戲興旺時期,其形成之年代當更久遠?,F已知道的提琴戲早期藝人彭瑞生生于清道光年間(1847),蔣傳玉生于1859年。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崇陽、通城農村每個屋堂都有會拉提琴的人,幾乎人人會唱提琴戲,人們自制、自拉、自唱、自樂。
提琴戲演出初期為三小戲,后發展成為“三生、四旦帶一丑”角色。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閨門旦、婆旦和小丑,丑角兼演搖旦和凈角,民間有“七緊八松”之說。
唱腔
唱腔音樂分琴腔和小調兩大部分。琴腔為提琴戲主腔,即民間俗稱的“提琴調、提琴腔”。是提琴戲中最具特色,與其他劇種相比較獨具一格的主要腔調。琴腔根據表現的情緒、場景和內容不同又有正調、哀調、陰調(還魂調)、夢調、一字調之分。各調調式色彩對比鮮明,表現力豐富。后又借鑒說唱音樂發展了長于敘事的“垛子”,它是一種快慢自如無弦樂伴奏的清唱數板。
正腔包括正調、一字調、陰調、拖子、西湖調、反調等,正腔部分的各調都是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提琴戲的唱詞結構以三三四的十字和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主,也有自由靈活的長短句,根據需要分別采用單句子、夾句子和搶句子三種唱法。其演唱方法也有一定的特色,如奶生用童音演唱;小生用本音起唱,小音(假音“咿”)結束;老生以本音起唱,小音過渡,冷音(沙音“啊”)結束;丑角和婆旦用本音演唱,大丑角以“嗨”結尾。
琴腔各調是較為原始而又相對完整的板式體結構,由上下樂句組成。板式有一撥子、二撥子、三撥子(又稱一流、二流、三流)三種。唱前有散板式的“凄頭”(起腔),但無倒板,傳統無散板和快打慢唱板式。
一句唱詞由上下兩樂句(兩句腔)完成的,藝人俗稱為單句子。所有腔調的各種板式唱詞結構都是如此,這是提琴戲的一大特點。腔與腔之間、板式之間可自由轉換,不受調名限制。“夾句子”是一句詞由一句腔完成。
小調是由地花鼓或民間小調組成,地方特色濃厚,與其他劇種大同小異互相借鑒的也有,已收集上來的有40余首。
伴奏
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有嗩吶牌子和過場絲弦伴奏兩種,它們雖然不像大劇種那樣包羅萬象,卻以小巧玲瓏,運用自如,特色鮮明取勝。
提琴戲的文武場原來只有四人組成。即上手:主要伴奏拉第一把琴兼吹嗩吶;夾手:輔助伴奏拉第二把琴兼打鑼鼓;鼓手:掌鼓板兼打小鑼以外的所有打擊樂;小鑼:學徒擔任,還負責撿場。
提琴戲傳統伴奏樂器中還有琵琶,故有“琵琶戲”之稱。因樂器制作難,善彈者少,至民國年間已經失傳。
嗩吶,南方常見的大嗩吶。喇叭銅制,口徑較大,桿較長,音色洪亮厚實,中音。它不僅用于過場音樂,更主要的是用來“和腔”。和腔又稱“呵腔”,每到唱腔終止時,尾句都用嗩吶和鑼鼓接腔終止。呵腔有固定的樂句與板數,它不是唱腔的延伸,與唱腔旋律無關,這是提琴戲中特有的唱腔終止結構方式。
擊樂有木漁、堂鼓及大鑼(蘇鑼)、小鑼、小鈸,后加入板鼓。傳統武場由兩人演奏,司鼓一人,其余由一人演奏。也有三人演奏的,打小鑼一人帶撿場。
劇目
提琴戲傳統劇目有120多個,其中悲劇色彩的占了80%。以生活題材為主體,尤其是反映人世間苦楚和底層人民悲慘命運的主題,是提琴戲劇目和提琴戲音樂表現力的一大特點。
常演的劇目有:《秦雪梅觀畫》《秦雪梅吊孝》《五娘描容》《琵琶上路》《斷機教子》《孟姜女哭長城》《何文秀賣身》《張廣大拜壽》《雙合蓮》《董永賣身》《孟氏割股》 《修書下海》《柳秀英還魂》《活捉三郎》《西湖借傘》《三寶記》等等。其中《燈籠記》《打花井》《落花轎》是提琴戲特有的劇目。大戲有《烏金記》《燈籠記》《三寶記》《清風亭》《柳毅下?!返?,小戲有《張廣大拜壽》《駝子回門》等,有些劇目如《燈籠記》《打花井》《補背褡》等在其他劇種中都很少有。20世紀80年代,崇陽成立了專業提琴戲劇團,移植上演了大量傳統劇目和現代題材劇目。endprint
傳承
提琴戲在崇陽興起最遲在清道光年間。清同治縣志說“花鼓謠腔,屢禁不止”,可見此前已流行久遠?;ü膽蛩嚾耸凡惠d,經不傳,眾多戲班和藝人已無從考證。現知的早期藝人中彭瑞生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蔣傳玉生于1859年。他二人均男,工旦,由岳陽來崇陽習藝,后安家崇陽。他們隨戲班將提琴戲帶入通城、岳陽、臨湘一帶演出、傳播,老來后專心在崇陽教傳提琴戲。孟福昌、孫庭楨就師承二人。民國年間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同許國楠、吳松林、張修齊、張月海、李廣林等同是崇陽、通城一帶家喻戶曉的提琴戲知名藝人。
民國年間,提琴戲在崇陽、通城一帶席卷開來,大部分以村落或屋堂組班,忙時務農,閑時唱戲,這樣的藝人,不下千計,也正是提琴戲的這種特殊傳承關系和演出組班形式,加上它表現藝術的手法,得以深入人心,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提琴戲進入鼎盛時期,有鄉班100余個,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被禁固多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重獲新生,農民演唱提琴戲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幾年時間,全縣就恢復了農民業余提琴戲劇團70多個,每逢節慶或喜事,較大的一些村莊都要唱上幾出提琴戲,甚至夏天納涼,幾個人湊在一起也唱上一折小戲。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黨在農村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農民逐步富裕起來了,物質生活的富裕,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隨之也越來越高,原有的劇團不斷加大了投入,逐步提高了演出質量;原來沒有劇團的一些村組也紛紛辦起了劇團。
20世紀80年代,這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人們心聲的解放一齊爆發出來。崇陽縣成立了專業提琴戲劇團和提琴戲協會;每三年舉辦一屆提琴戲藝術節;提琴戲鄉班就像爆竹子一樣,發展到了80多個?,F代有文化的年輕人,學唱更加容易,承師的和自學的比比皆是。文化館長年派專業干部下鄉輔導,應接不暇。
發展與保護
崇陽縣委、縣政府為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重視地方特色文化建設,把發展提琴戲劇事業,鞏固、提高鄉村劇團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1985年,成立了“崇陽縣提琴戲協會”,發展會員200多人,并經常組織農村業余提琴戲劇團調演、會演活動。1998年,成立了“崇陽縣提琴戲發展基金會”,籌集資金3多元。1992年,崇陽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每2至3年舉辦一屆提琴戲劇節,讓全縣的提琴戲劇團在一起切磋技藝,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截至2014年已成功舉辦9屆提琴戲劇節,累計115個劇團參加了戲劇節演出,演員達2000多人次,演出優秀傳統、現代戲115臺,觀眾近20萬人次。每屆戲劇節,劇場內外,人山內海,熱鬧非凡,整個山城就像過大年一樣。
黨政部門重視,文化部門更是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始終把抓提琴戲事業的發展作為抓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后成立了輔導專班和研究專班,組織骨干力量對提琴戲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革。輔導干部采取“走下去,請進來”等辦法,在深入民間劇團調查研究的同時,先后將幾十位民間老藝人請到縣文化館座談探討,共商發展提琴戲大計,并將老藝人演唱提琴戲的各種板調唱腔、弦樂、管樂、鼓樂等錄制成資料帶進行研究和教學,對其音樂、唱腔等進行不斷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原崇陽縣文化館副館長金亞敏(后任崇陽縣文化局局長)等人整理的《提琴戲音樂》一書,由著名戲劇家曹禺題寫書名,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原崇陽縣文化局創作室干部鄧雨露、楊景崇等人創作改編和移植的提琴戲《雙合蓮》、《紙鴛記》以及現代戲《八品官》等演出超百場,受到省、市文化部門的表彰和獎勵:提琴戲坐唱《雙合蓮》,曾被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湖北電視臺錄音錄像播放;由崇陽縣文化館輔導干部整理的提琴戲音樂資料入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 ,并榮獲湖北省優秀稿本獎。甘萬明撰寫的提琴理論研究文章《論提琴戲的起源、發展與傳承保護》等先后在省市刊物發表,入選文化部主編的《文化大視野》一書,并獲獎。
為建立提琴戲改革基地,宣傳改革成果,更好地服務“兩個文明”建設。1980年,經崇陽縣政府批準崇陽縣文化館成立了一個由20人組的提琴戲演出隊(后改為劇團),演出隊是提琴戲改革試驗基地,演出改革成功的提琴戲,為鄉劇團做示范,輔導鄉劇團演員。人們稱這支隊伍既是演出隊、改革隊,又是宣傳隊、輔導隊。幾年中,共編排劇目70多臺,演遍了崇陽縣及周邊10多個縣市鄉鎮和鄉村,演出了2000余場,輔導鄉劇團200余團次,輔導鄉劇團演員3000多人次。演出的《雙合蓮》、《燈籠記》等劇目被湖北省藝研所錄制成資料片?!逗比請蟆?、湖北電臺、電視臺曾多次報道了該隊的活動情況。1988年,提琴戲演出隊合并到崇陽縣漢劇團,同樣組建了一個提琴演出分隊,繼續發揮著同樣的作用。
為鼓勵農村業余提琴戲劇團演好戲、多演戲。崇陽縣文化部門對全鄉村劇團的隊伍陣容、服裝道具、演出劇目、場次、收入等進行建檔管理,做到合格一個,發給一個演出證。為加強對全縣鄉村劇團的組織輔導,崇陽縣文化主管部門每年年初對縣文化館、縣專業劇團、鄉鎮文化站下達具體輔導任務。崇陽縣文化館長年派出2—3名輔導干部下鄉輔導,從唱腔、身段、表演動作到樂隊手把手地教,幫鄉劇團排戲,甚至經常與農民演員同臺演出,每年輔導鄉劇團50團次以上,排戲30臺以上,同時幫助鄉劇團改編推薦劇本,協助購置服裝道具等;崇陽縣專業劇團下鄉演出,每到一處,都把輔導鄉劇團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去完成;鄉鎮文化站更是把組織輔導鄉劇團當作一項義不容辭的職責,經常組織鄉劇團調(匯)演活動,舉辦鄉劇團骨干演員培訓班。近年來,崇陽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共舉辦鄉劇團演員培訓班20多期,1000多名骨干演員參加了培訓。對群眾要求新辦團的,崇陽縣文化部門都給予大力支持。原以算命為生的青山鎮艾家州村農民吳大華,覺得算命屬騙人無意義,便放棄算命,帶領一家三代16人辦起家庭劇團,崇陽縣文化館及時派出輔導力量予以輔導。10多年來,該團唱紅附近幾個鄉鎮,《人民日報》、湖北電視臺均報道了該團的事跡。問及吳大華為什么要辦家庭劇團時,他興奮地說:“辦劇團好處多著哩,沒辦劇團前我閑著無事就學算命騙人,兄弟、晚輩打牌賭博的多,現在農閑演戲,農忙種田,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了,還受到領導和群眾的贊譽,何樂而不為!”。白霓鎮三溪村三溪劇團團長饒勝瑞,已年高72歲,為了辦好劇團,提高演出質量,將自己的“千年屋”和老伴兒養的3只肉豬賣掉湊了錢買了一輛演出車和演出服裝;原崇陽縣委副書記黎時忠在白霓鎮金龍村蹲點時,群眾要求辦劇團,他給予大力支持,并自己資助2000元。崇陽縣文化館輔導干部來到這個村邊輔導排戲,邊協助購置服裝道具,不到一個月,這個村劇團就開始演出。原來這個村是有名的打架鬧事村,人心渙散,沒有凝聚力,自劇團辦起來后,打架鬧事的少了,熱愛家鄉、勤勞致富的多了。黎書記感慨地說:“農民劇團的作用不??!”白霓鎮峽山村農民自己組織辦劇團,村委會認為是一件大好事,從人財物給予大力支持,并投資2萬元,崇陽縣文化部門及時派出輔導干部進行組織輔導,10多年來間,共輔導該劇團排戲200多臺,演出3000多場次。村民為有自己的劇團感到驕傲,為集體著想的多了,安心在家科學種田的多了,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提高了,該村率先在全縣脫貧致富,并獲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全縣首批小康村稱號。村黨支部書記劉新文說:“是劇團促進了我村兩個文明建設!”
近年來,全縣由集體投資,群眾集資,家庭出資,農民自發組織,新辦的鄉村劇團有13個,其中5個鄉劇團是由村委會負責人擔任正、副團長,帶隊演出。目前,全縣89個鄉劇團,陣容比較整齊,演出設備比較齊全,有一定演出質量的達百分之七十左右,有13個劇團購置了演出車,他們活躍在村村灣灣,奔走于山山水水,隨叫隨到,隨到隨演,成為當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主力軍。為了傳承崇陽提琴戲,崇陽縣成立了“崇陽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并在白霓鎮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崇陽提琴戲”傳習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農村文化巡札》欄目,湖北電臺、湖北電視臺、《人民日報》、 《湖北日報》湖北文化、《咸寧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后多次報道了崇陽縣農村業余提琴戲劇團演出活動情況。
崇陽提琴戲扎根在鄂南山區這片沃土上,已經越開越鮮艷,璀燦奪目。崇陽提琴戲業余劇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對豐富和活躍鄂南山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省崇陽縣文化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