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未來正在發生。一波又一波互聯網公司造車熱潮,各大汽車集團的藍圖和行動,讓代表未來汽車重要發展方向的智能汽車離人們越來越近,似乎觸手可及。有數據顯示,未來汽車產業90%以上的科技創新將集中在汽車智能化領域。早早提出要以互聯網思維努力發展智能汽車的北汽集團,在這個領域有哪些設想?近日,在主題為“贏·享 中國”的“2015汽車電子行業品牌盛會”上,北汽股份總裁助理榮輝向我們介紹了北汽的下一代汽車的變化趨勢,汽車流通領域及諸多后市場企業從中看到了機會。
從未來交通看汽車設計
早在今年4月份,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公開提出,將以創新性互聯網思維,努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作為北汽集團未來汽車的設計工作者,對構建下一代汽車有哪些思考?首先最關注哪些問題?
榮輝:因為我是做汽車設計的,我最關注的問題是未來的交通環境是什么樣的,由此反推現在的汽車應該怎么設計。而不是發現一個新技術就把它放到車上,發現另外一個新技術再放過來。這如同蓋房子,我們首先要想好房子是干什么用的?然后再做,而不是拿到磚就開始一個一個壘上去,最后發現要重新拆掉。
在歷史上,人類犯過很多這樣的錯誤,看不清未來會產生什么問題?第一,會產生很多中間技術,即一項技術誕生后,沒經過太長時間就消失了,因為它存在的條件不存在了。第二,會產生很多中間公司,這些中間公司就是因為發現有需求就干,發展得很好,但未來的競爭環境突變,這些公司就消失了。比如BP機,如果一開始就考慮到手機是能發短信的,可能很多人就不會往BP機行業上投錢了。
還有前幾年流行的導航儀,但現在很多人用手機導航了。這種技術就是因為沒有看清未來。我個人認為,現在有些炒得非常熱的專車或打車軟件公司就可能淪為中間公司,因為它存在的條件一是每個人自己擁有車,二是車不是統一控制的。將來到了自動駕駛時代,汽車共享經濟已經發展得非常好,許多人不自己買車了,汽車由云端統一控制,這些存在的條件還在嗎?如果看不到未來,現在只是不斷加入新技術而不考慮最終的結果,很有可能加的那些技術都是過渡性的。
設計新車首先要關注車輛行駛的交通環境,未來的交通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將呈現哪些特點?哪些重要變化會對未來汽車的設計產生影響?
榮輝:從交通發展史上看,汽車發展到現在,馬上要進入下一個時代,過去汽車取代了人的“腿”,很快汽車要取代人的“腦”。無論取代人體的哪些功能,認知、決策、執行這三方面是逃不掉的。本質的變化在于,過去認知、決策、執行是人來完成,人類自己看路,自己看信號燈,判斷我能不能走,從而執行加速、踩剎車或轉彎。未來這些東西全部是由汽車自己完成。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決策點的轉移,導致未來的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化。
這必然反過來對我們汽車設計、法規、生活方式都產生一系列影響。現在的路上有紅綠燈、交通指示牌、立交橋、收費站、車道分隔線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給人看的,現在的交通法規都是基于兩點,第一,人去認知、判斷、執行。第二,不能讓人隨便做決定。但是在未來,如果認知、判斷、執行由人轉到車上,那這些東西都不會存在了。未來汽車如果是自動駕駛的,可能是在十字路口給車發電子信號,甚至在云端就直接告訴車輛不能走這條路。
未來對所有路上汽車的控制可能是在云端,能按照需求讓車開出去,所以在未來堵車可能就成為痛苦的回憶,因為堵車是堵在家里而非路上,只要車輛出門就可以保證按時到達,如果線路不滿足要求,可能車輛根本就出不了家門。未來的汽車一定會有一種高精度的定位方式,高帶寬的通訊方式,會有大量的數據在車和車之間,在車和云端之間互相交互。現有的交通設施會逐步被路段信號取代掉,比如上海要把所有的路燈改成智能路燈,每個路燈都會是信息入口。據了解,中國90%以上的高速公路埋有光纖,為將來靠路邊設施定位奠定了基礎。
每一輛車都會有一個單獨的電子標識,已經有人在做電子車牌了。現在的汽車要改裝就得到公安局重新備案,因為外形是控制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將來用戶想怎么改裝都可以,因為靠里面的電子信息來識別和控制車輛。如果做到這一步,對我們的法規,對汽車設計會產生什么樣的要求?我的汽車設計一定會根據當時的條件,而不是一味加新技術,因為很多技術實際上是沒有最終用途的。
制造離散化
互聯網技術與汽車的結合已經越來越緊密,如何理解互聯網對未來汽車產生的影響?在此影響下,下一代汽車主要會在哪些方面發生變化?
榮輝:關于下一代汽車的開發,在北汽內部定義為汽車2.0。因為和前一個時代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前一個時代是1.0。相比之下,汽車發展驅動力會產生變化。
比如自動駕駛。雖然互聯網對汽車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是對做汽車的人來說,影響汽車的主要是三方面的技術:第一,新的生產工藝;第二,新的材料;第三是信息化。這三大技術中每一種新的技術對未來汽車影響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影響最大的是信息化。未來的汽車在這三個方面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新的商業機會也在這三方面產生。
從技術角度看,在北汽的智能汽車規劃中,下一代汽車將會有哪些特點?對整車的制造技術提出哪些要求?與現在的傳統汽車相比,有哪些變化?
榮輝:整車技術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個性化、輕量化、新能源、整車制造離散化和智能系統。我是做技術的出身的,所以很重視技術。以個性化為例,現在的汽車,只要你買同一個廠家、同一個型號的汽車,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選項,這就是大工業生產時期的特征。廠家可以大批量生產一大堆產品,但是帶來的問題是,沒有個性化,每個人買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在未來不是這樣,至少在北汽設計的下一代汽車產品里不會是這樣。未來我們設計的汽車將會通過軟件平臺的變更,從理論上實現每個人買的汽車都不一樣。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法規的問題,因為法規不允許。很有可能未來出廠的汽車,就是一個架子,發動機、變速器還有剩下的絕大部分零部件,包括大部分的電子產品,由客戶在4S店里面自主選擇安裝。

比如我們設計出來的未來汽車要做得個性化,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要求。我們設計完后把東西發到4S店里面,通過先進的制造技術,比如3D打印,在4S店給用戶打印出來以后裝上。汽車盈利模式變為用戶拿到汽車以后再賺錢。如果我們未來汽車的內飾是這樣的生產方式,其盈利模式就類似于服裝,現在用戶買一輛車從始至終可能就這一種內飾,而將來同一款車有幾套內飾,像服裝一樣。供用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下選擇不同的內飾,甚至可以自己設計內飾再裝上去,相當于同一輛汽車多次購買,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
制造離散化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現在我們生產汽車,把所有的零配件送到整車廠最后送到4S店,這是在大工業生產時期采取的方式。這里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巨大的浪費。比如螺絲、連接件等要從零配件廠出來后,從供件廠到整車廠,再到4S店,這無形中增加了很多浪費。未來我們的生產方式可能是所有的零配件供應商把產品送到4S店,在4S店里面進行總裝。未來的4S店一定不是今天的模式,未來我們絕大部分的利潤來源是4S店,所以很有可能,未來4S店變成汽車公司自己直營。
汽車電子的機會
對于智能汽車的設計和制造而言,各種功能的電子產品相當于汽車的“眼睛”甚至是“大腦”,但將大部分電子產品放到4S店里后裝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對智能汽車的設計會產生哪些影響?對國內后市場的汽車電子企業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榮輝:大部分電子產品放在4S店里,對于國內很多后市場企業,尤其是電子產品的供應商來說,機會增加了,但是競爭對手也變強了。因為現在世界第一流的汽車電子供應商也不得不把產品放到4S店。為什么我們要把大部分電子產品放到4S店里去做?除了個性化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電子行業變化太快了。
大家都知道,設計一個汽車的周期2-3年,前面再加上市場調研、測試,車輛從設計到最后整車出來,完成這個過程差不多要3-4年的時間。在4年前設計汽車的時候,那套汽車電子系統4年后還能用嗎?比如,現在誰還在用4年前的手機?這就是為什么汽車前裝的車機很多用戶卻不愛用,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后市場的廠家有機會,因為電子產品發展太快了。
所以未來用戶去買車的時候,一定會拿到當時最先進的電子產品,而不是一個4年前設計好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做汽車售后服務的人最后做不下去,這就是在我們汽車設計里面未來要解決的一大問題,即如何制造出個性化與先進性具備的汽車電子產
商業模式之變
未來的智能汽車的生產技術乃至銷售模式都將發生重大變化,新的商業機會和商業模式也會從中產生。未來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會做出哪些重大改變?
榮輝:商業模式的第一個改變是輕資產。比如蘋果,它自己不生產一個零件。現在這種模式在手機行業的廠家中非常普遍,很多手機廠商,包括華為、小米甚至樂視自己都不生產手機了。
未來的汽車廠商很有可能也是這樣。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租車公司是UBER,UBER自己沒有一輛車,最大的百貨商店是淘寶,但是淘寶一件庫存也沒有。
有沒有可能未來最大的汽車生產商自己一輛車也不生產?在未來,汽車廠商主要負責兩個板塊,第一個是產品設計規劃,第二個是銷售,中間的很多東西很有可能把它承包出去。
第二是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車輛需要維修保養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市場。未來汽車廠商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于用戶拿到汽車后,即拿到我的產品后,我才開始掙你的錢。
手機已經這么做了,有很多套餐是零首付拿手機走,汽車不是沒有這種可能的。
未來汽車的整個生態環境將和現在不一樣,未來汽車的銷售模式也不是今天4S店的模式。如果是這樣,汽車四大工藝要怎么實現?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我們汽車的設計從我開始,送到用戶手里的一定是最先進的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