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認真學習和貫徹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實際,提出了全面實施多點多極支撐,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兩大跨越”戰略布局。筆者結合工作實際,特別是在深刻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后,對新形勢下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戰略談談認識和建議。
專注定力 ?推進發展
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解決當前所有問題,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币环矫妫仨毎选靶鲁B”作為思考和謀劃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總依據,貫穿于經濟發展實踐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努力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另一方面,由于四川省與全國相比較,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客觀存在,不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與全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全面小康社會就會落空。同時,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關系到全省的就業、社會穩定等多個層面的問題,各地各層面都既要共性,又要注意個性。所以必須處理好全面與局部、面與點、特殊與一般等方面的關系,我們目前不能等靠,要切實轉變抓經濟工作的方式,要在危中求機、狠抓發展、保持適當發展速度。尤其是要吸取教訓和注意當前資金流向,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對大量資金進入資本運作和股市等領域的現象要積極引導,防止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問題出現,進一步梳理地方性債務,防止債務風險。
“舊常態”時期,推進經濟發展是靠政府力量,主要是靠以生產要素投入、人力物力、土地等為依托,主要是實現量的積累。然而現在我們必須采取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推動全面發展。當前,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根據四川省實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的職能回歸到“宏觀調節、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生態保護”上來。目前,實實在在的是要簡政放權,限期制定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等等,真正下放權利,給市場主體松綁。同時針對市場發育不健全的現實,為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應大力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市場培育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渡期中,政府不能缺位,應該大有作為,應啟動政府和市場雙引擎,發揮政府對轉調結構的體制牽引、政策引導、制度保障等作用,切實解決在新形勢下政府工作人員怕出事“ 不作為”,動力不夠“不想為”,解決能力欠缺“不能為”,壓力之下“亂作為”等問題。
重中之重是要使用一批好干部,建立起激勵機制。四川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發展狀況均不一樣,尤其是在基層,面對的問題多、矛盾多、壓力大。另外,四川省還有些特殊情況,如地震自然災害等問題,所以有必要起用一批認識明確、敢于擔當、有辦法、能作為的干部解決問題,強力推進發展。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引導措施,鼓勵破難攻堅、創新發展,解決后顧之憂,使其能夠擔當、敢于擔當、主動擔當,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使全省黨員干部真正凝神聚力、專注發展。
細化規劃 ?優化布局
——進一步深化多點多極戰略具體布局。一是對多點多極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山梃b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經驗,在四川省布局2-3個核心城市,帶動整個區域發展。對四川省的“四大城市群”再審視,進行具體規劃布局,堅持適度規模、適當速度,突出人口城鎮化、風貌特色化、產城一體、統籌城鄉,防止“有城無業、有城無市、有城無人”的現象出現。對“多點”布局再進行具體深度規劃,加強產業分工,打破行政分割,避免產業雷同、同質化競爭,如:積極規劃引導川西北等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其中可以定位將廣元打造成我國西南通向西北重要樞紐城市,四川北向、西向開放高地,川陜甘旅游中心城市。二是全力支持首位城市成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成都可借鑒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優化功能布局、空間布局。三是進一步夯實底部基礎,強化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是整個四川經濟發展的關鍵,能惠及一般老百姓,使人民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針對縣域經濟普遍較弱、問題較多、發展手段欠缺等的問題,應集中進行研究、全力突破。
——優化產業布局。一是堅持“全域規劃、均衡發展”理念,對四川省的產業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再優化布局。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戰略發展,四川省將涌現出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紅利,可對現有產業布局進行再優化。如:以成都為核心,在東南西北方位以及空、港、鐵等位置布局現代大型綜合物流,建成真正的中國西部物流中心??焖侔l展智慧城市,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發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型科技。二是優化貿易結構,擴大重點區域產品出口。重點是要用好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等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一帶一路251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規劃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推動行業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加快富裕產業轉移,促進四川省產業轉型升級,與國家的發展大戰略相對接,融入國內大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種市場,逐步國際化,促進大發展。三是借鑒“美國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德國工業4.0戰略”,落實《中國制造2025》,高起點謀劃四川省“十三五”產業規劃,進一步搶占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繼續發展“七大優勢”產業,加快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的基礎上,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等多項戰略重點,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重大工程中搶得“一席之地”,打造“四川產業航母”。大力推進“三大轉變”(四川制造向四川創造、四川速度向四川質量、四川產品向四川品牌轉變)。抓住產業規劃調整契機,首位城市成都要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突出發展金融業、物流業、文化及相關產業等服務業,尤其要明確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型、非環保型產業向省內其他“點極”轉移,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加強技術擴散、資本產業、信息擴散機制,按照社會化大生產與合理經濟規模的要求,與省內外其他區域城市聯動。
——進一步強化大交通促大發展。一是進一步完善和快速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抓緊規劃實施四川省東西南北向的大通道建設,強力推進省內近20條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形成連通重點區域、中心城市和重要省界的高速公路網絡,真正讓大交通促大開放、大發展,快速實現出省出國出海和省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加快發展高鐵和高鐵產業。充分發揮高鐵輻射帶動力強、成本低,與高速相比天氣影響較小等優勢,把鐵路運輸和高鐵產業列入全省交通建設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川內城市帶、城市群以及省內外城市圈融合發展。在現有實施高鐵的基礎上,完善規劃實施“一環一線”高鐵運輸線路,即“一環”:廣元-巴中-達州-廣安-遂寧-自貢-瀘州-宜賓-樂山-雅安-成都-西成客專,“一線”:成都-甘孜-昌都-西藏。同時,可將高鐵產業規劃在川陜甘交界處的中心城市廣元,真正使四川省到2020年,建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連接中亞、東南亞的西部交通樞紐,推進四川新發展。
強化科創 ?拓展新動力
——強化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的本質就是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多年來,四川省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應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著力解決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問題,推進四川實現轉型發展、跨越提升。當前,主要是著力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組織力量進一步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公共性技術,支撐優勢產業發展和重點產品開發,實現“三個轉變”(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從制造工廠向創新工廠、以政府為主導向以市場為主導)。建議四川要在培養創新人才、制定創新政策、營造創新氛圍上下足功夫,發揮大眾熱情,真正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態勢。
——培養經濟增長新動力。四川發展已進入了“三期疊加”階段,投資、消費、外貿“三駕馬車”的拉動力均表現乏力。但是,四川省在這些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還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仍然要在這些方面深入挖掘。同時,四川省經過多年發展,社會需求結構也發生變化,據分析,四川省在城市化、信息化、民生建設、產業結構升級、資本化、金融化均可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會成為新的增長點,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培養。
——大力開辟新領域。四川省還有一些新領域處在萌芽狀態,有些還未觸及,我們要加強“開辟藍海”,打造新興產業,大力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等。
破解難題 ?提高效益
四川省當前重點是要在農村改革、行政體制、國有企業、事業體制、金融體制、土地制度、投資制度、商事制度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改革過程中,個別地方存在著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尤其是基層干部對改革存在著等、看、推等現象。建議一是要切實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系。進一步大力倡導敢為人先的精神,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解決目前頂層設計熱情、改革主體參與冷淡的問題,解決改革由本單位、本行業自己推進的模式,堅持防止“復古式”折騰和以改革為名實為與民爭利,以改革為名實為強化既得利益等問題。二是要遵循“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的思想,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但在具體改革過程中,允許部分行業、部分地方大膽創新,調動群眾積極性,形成上下聯動的良好改革局面,解決改革中措施與現行一些部門法規相抵觸問題。三是要對深化改革組織機構專職化、改革隊伍專業化。改變目前“龍多不治水”“自我難革命”的現象。四是正確處理改革主體與市場關系。在推進改革中,大力發動地方政府,國企、民企以及大眾等五大主體的積極性,改變改革“上熱下冷、參與主體單一”等問題。
轉變思路 ?可持續發展
中央和省委進一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能支撐、環境能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上,讓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等方面要有根本轉變,在生產力布局、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理念、制度體制等方面進一步轉化。還要轉快,誰轉得快、誰轉得徹底,就得先機。
四川省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大,尤其是人多地少、環境容量小。要堅持生產和消費雙管齊下,一方面劃定生態紅線,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經濟,另一方面大力引導城鄉居民樹立健康消費理念,形成綠色消費方式,這個工作任重道遠,也是四川省經濟未來是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同時,既要把經濟發展上去,又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堅守經濟發展不能超越的生態界限。由于四川省環境容量太小,一些新興產業根本無法盡快上馬,應認真研究、積極應對,特別是要運用經濟、法律及技術等手段,快速建立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有效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