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媒體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包頭廣播電視臺《法制第一線》欄目,以“站在鹿城法制報道最前沿,打造鹿城最具影響力法制廣播”為宗旨,多視角、多層面報道解讀法制事件、傳播法制精神、促進司法建設、加速社會和諧,其輿論監督范圍涉及包頭市各級執法部門。當來自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信息因缺乏相應的核實和甄別,讓人真假難辨時,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因其公信力、權威性和專業性,令公眾更加期待。那么,《法制第一線》是如何贏得鹿城百姓贊譽的?筆者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把握導向 正確定位
報道新聞事件真相,鞭撻社會丑惡、呼喚社會正義、傳遞社會正能量、關注國計民生是廣播法制節目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其終極價值追求。
1.把握輿論導向,樹立法制思維。當前,法制宣傳的手段多種多樣,法制節目也因其特殊的傳播效應,使其成為法制宣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做好法制節目,首先就是要遵循和體現法制的基本原則。廣播法制節目從其節目的設置到播出的內容,必須依法依規進行,一旦出現違法現象,造成的社會后果將不堪想象。其次是法制節目要注重品質,要敏銳把握影響法治進程的法制事件,找準法律的落腳點,用好、用準“法言法語”。再次,廣播法制節目受眾面廣,影響力大,必須要時刻把握輿論導向,克服“新聞審判”現象。
2.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作為一檔廣播法制節目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由廣大聽眾來評判。 要讓聽眾喜愛,節目就必須要注重環節設計,以聽眾喜聞樂見的法律故事等節目形式播報,增強節目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適當加入現場演繹、音樂等文藝手段,強化感染力和藝術性,使節目有血有肉、生動活潑,讓聽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律教育。
3.注重宣傳效果,加強節目互動。一檔好的廣播法制節目,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法律大講堂。《法制第一線》欄目,在節目中采用“小短劇”的形式再現事件原貌。短劇根據內容設定情節,有波瀾、有沖突、有懸念,讓聽眾有想象的空間。短劇結束后,在節目中開設熱線、短信互動平臺,讓聽眾通過熱線參與進來,暢談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并請專業律師加以點評,使聽眾對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入,達到普及法律知識、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效果。
二、形式多樣 視角獨到
廣播法制節目要不斷煥發出活力,就必須堅持大眾化和民生化發展方向,通過不同的播出形式,體現出法制節目的人文情懷。
1.要抓住法制現場。廣播法制節目要吸引聽眾,就必須及時、準確地抓住法制事件現場,進行深入報道。一是,抓住各類重特大案件、事件及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話題進行跟蹤報道。這些案件發生后,短期內必然會引起群眾的關注,聽眾迫切地想了解案情的發生、進展及調查過程。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廣播法制節目只有做到客觀、準確、全面、視角獨到,才能抓住聽眾的耳朵。二是,抓住新出臺的法律法規的解讀。邀請法律工作者,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解讀,滿足聽眾對新法律法規了解的迫切性。比如2013年,中央“八項規定”是關注度最高的詞匯之一,包頭市各級公安部門從年初起,在半年時間內展開四輪明查暗訪,嚴肅問責。欄目組播發了消息:《本市公安系統12名違紀民警被問責》,消息播出后,聽眾反響強烈。
2.要講好法制故事。要充分把握聽眾對法律事件的好奇心,用講故事的形式,把法律法規常識普及到聽眾中去,讓聽眾在聽故事的時候有所啟迪。然而,要想講好法制故事,就必須要深入挖掘法制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綜合利用各種廣播特效,把聽眾帶進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讓聽眾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3.要做好法律服務。廣播法制節目要想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壯大,就必須讓節目從內容到形式“接地氣”,為廣大聽眾服務。包頭廣播電視臺《法制第一線》有一檔《律師熱線》節目,每周利用3天的時間,邀請資深律師做客直播室,通過熱線、短信給聽眾現場釋疑解惑。
三、精選題目 提升品質
法制節目制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聽眾對節目的喜愛程度。提升廣播法制節目制作質量,就要從法制節目選題、采編播人員素質和節目的時效性入手。
1.節目選題要精。廣播法制節目的選題要做到精,一是要從發揮輿論監督角度出發選題,以推動各級執法部門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回應人民群眾期待。二是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切的熱點出發選題,使法制報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做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三是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選題,關注百姓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狀態,引導人們對法律故事和法治人物背后的法律、道德、人性等進行深入思考,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比如《法制第一線》報道了包頭市治理停車場亂收費的問題——《宣戰停車亂收費》,這組稿件的選題緊扣社會熱點,是節目致勝的主要原因。包頭市停車位與車輛比例為1:8,“停車難”是城市發展中不可回避的矛盾。這組連續報道通過層層分析、觀點參與、實際行動等多種方式將停車場治理混亂現狀、深層次原因、相關部門不作為等現象層層曝露在“陽光”下,倒逼政府部門針對停車場治理亂相迅速整治。這組連續報道播出幾天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不少社會學者和法律界人士表示: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媒體、市民發起的民主監督及推動法制進程的典型案例,體現了在越來越公開、民主的社會環境下,民眾、社會管理者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2.從業人員素養要高。法律特有的嚴謹性、準確性決定了法制節目必須做到規范、嚴謹,而廣播節目特有的采、編、播一體化的模式對法制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影響法制進程的重大法治事件的敏感性,法治事件直播現場的駕馭能力,法律條文理解的準確性,運用法律術語的準確性,法制故事的連貫性等等。另外,廣播法制節目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以法說法的簡單復制中,必須充分挖掘剛性法律背后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
3.節目時效性要強。 法制節目作為一檔社會民生類節目,承載著媒體的新聞時效性。這就要求法制節目要及時報道最新、最快的法制事件,抓住受眾的獵奇心理,以獨特的視角和權威的解讀,第一時間傳播出法治的聲音,傳遞出法治的力量。從法律的時效性出發,要求廣播法制節目時刻關注國家和地方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特別是事關百姓日常生活的法律法規,通過選取案例,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形象生動地解讀,讓廣大聽眾及時準確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規,達到普法宣傳教育和提高收聽率的雙重目的。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法制建設也已經進入了快車道。我們有理由相信,《法制第一線》節目會向更加深入、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只要我們法制類節目從業者懷著弘揚法治精神、傳播道德文明、凝聚社會正能量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就一定能夠創作出更多富有時代特色、彰顯人文法理、催人揚善向上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包頭廣播電視臺 )
編輯:趙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