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將傳播視為一種人類社會與文化互構的過程以來,傳播就帶有鮮明的工具中介性,尤其在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推進下,它日益凸顯其嵌入社會生活領域的結構化力量,也因此,傳播不僅是與技術相伴而生的信息傳遞過程,還是與人類生活方式變遷息息相關的動力機制,它的背后無時不透射出文化生成與發展的時代內涵,即在此過程中,它襯托出文化融凝的豐富路徑。對當下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來說,這種融凝意味著“跨學科”“跨領域”的必然,有時候進入是“偶然”的,而“跳出”則將是一種必然使命下的文化自覺,民族傳播的相關研究自不例外。
西北民族大學朱杰的專著《徘徊與躊躇中的抉擇——西北民族地區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研究》,體現出跨學科的研究特質和跨文化的研究視野,不僅全面、詳實而不失生動地呈現了西北地區主要少數民族的生活狀貌,而且試圖在打破常規的田野紀實中探求大眾媒體在其族際交流、民族認同以及自身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方式。這樣的研究既離不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發展新趨下對民族傳播深入研究的理論驅動,也離不開作者長期在民族院校從事民族傳播教學、科研的思考與積累。從傳播社會學的角度看,“民族”的生成與發展本身就是傳播的產物之一,以傳播之過程和效果來考察“民族”,本身就體現了互動的辯證觀,正如作者在緒論和結論部分所前后呼應與強調的,西北民族地區的族際交流和身份認同離不開國域認同下的文化互識及彼此尊重,這是我國民族傳播與社會和諧建設的基石與目標,它們具有歷史積淀的選擇性和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從大眾傳媒的接觸與使用調查來看,現代民族國家內的少數民族依然保存與傳承著屬于自身的文化,所依托的渠道及方式并未如大都市般受到大眾媒體普遍性、規模性、共同性的深度沖擊,其中,宗教信仰、傳統的人際交流等文化習俗展現出民族與文化互動融凝的多樣性、生動性以及獨特的生命力。
基于此,作者以點面結合、宏觀概述與個案調研的構架來表達自己對我國民族傳播的學理思考及研究取向。本著作的研究特色在于通過白描式的調研再現作者、受訪對象在現場中的互動,其第一手資料的獲取,重在其過程中的鮮活描述,它“跳出”了每一部分對媒體接觸調查的常規統計分析,賦予學術研究的“地氣”,提升了專著的可讀性。此外,這種略帶主觀的見聞手記穿插于特定調研的現場記錄,也為我們理解民族地區的文化多樣性、探尋“大傳播”視域下的傳播復雜性提供了寶貴的感性化角度,這體現了作者扎根“田野”的研究素養與熱愛民族地區人民的學術關切。回望目前國內外對民族傳播研究的拓展動向,我們不難發現,從文化的角度理解民族、研究民族問題由來已久,這是一個互嵌的研究視角,也是一個結構化的方法調適,過往相對單一性的研究取向在提供合規律與合目的性的解釋方面日顯局限。恰如朱杰在該著作中所比喻的“徘徊與躊躇”,它正是對當下族際交流與文化變遷在族域、國域、全球域中重構、重塑的一種前瞻性回應。其間,筆者以為,貫穿始終而值得我們深入探研的也許正是傳播之于民族與文化的多重關聯及其動因。換言之,無論是民族研究還是傳播研究,其中的人的信息化生存都啟示我們可以從傳播社會學“進入”,但又必須從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拓新實踐中“跳出”。因此,就研究內容及方法而言,該著作無疑將起到帶動和促進的作用,應該說,全球與當地互動的問題意識與現實關切也必然助推朱杰和這一領域的同行縱深探研,不斷創獲。
——《徘徊與躊躇中的抉擇——西北民族地區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研究》
作者簡介: 操慧,文藝學文化與傳媒方向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博士生導師、教授、新聞學教研室主任,第九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
書 訊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業務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朱杰撰寫的《徘徊與躊躇中的抉擇——西北民族地區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社會變遷起始于觀念的變遷,而觀念的變遷既與政治、經濟變遷有關,也與外界新觀念的介入和影響有關。本書的研究和闡述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在對西北民族地區所轄屬的民族社區給予社會背景方面的認知,結合田野觀察的成果,將研究對象回歸于復雜的文化背景之中。二是對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保安族、東鄉族、裕固族、哈薩克族等7個少數民族社區展開個案研究,以調查報告的方式呈現研究對象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并對客觀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定性研究。